TOP

心率失常电生理介入治疗护理,守护心脏健康的“隐秘角落”

2025-08-14 13:4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心律失常作为一种普遍的心血管疾病,其复杂多变的特性常常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困扰,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电生理介入治疗以其精准、高效的特点,成为了对抗这一难题的重要武器。而在这一高科技疗法的背后,精心细致的护理工作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默默地守护着患者的心脏健康,探索并照亮了那些容易被忽视的“隐秘角落”。

术前,护理团队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信息传递者,也是心理疏导师。他们通过详尽的宣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解释手术原理、过程及可能遇到的情况,消除患者的恐惧与误解。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准备方案,包括调整饮食结构、指导停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等,确保身体处于最佳状态迎接手术。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采用倾听、鼓励等方式缓解其焦虑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这种全方位的准备工作,为手术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迅速转换角色,成为医生最得力的助手。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他们协助摆放体位、建立静脉通路、监测生命体征,每一个动作都需准确无误。特别是在导管插入和射频消融等关键步骤中,护理人员需保持高度警惕,密切观察心电图变化,及时报告异常情况,确保手术顺利进行。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冷静应对,是保障手术安全不可或缺的一环。

术后护理则是一场持久战,要求更加细致入微的关注。初期,重点在于伤口护理与疼痛管理。护理人员会定期检查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或感染迹象,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压迫装置促进止血愈合;同时,评估疼痛程度,合理应用镇痛药物,让患者尽可能舒适地度过恢复期。此外,持续的心电监护必不可少,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潜在的心律失常复发或其他并发症。

生活方式干预也是术后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护理团队会给出个性化的饮食建议,提倡低盐低脂、富含膳食纤维的饮食模式;鼓励适量运动,如散步、瑜伽等轻度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强调戒烟限酒的重要性,减少对心脏的刺激因素。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实则对长期的心脏健康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出院并不意味着护理工作的结束,而是开启了新的篇章——随访与远程监控。护理团队会定期电话回访或安排门诊复查,跟踪患者的康复进度,解答疑问,调整治疗方案。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实现对患者居家期间的远程心电监测,一旦发现异常即刻预警,必要时迅速干预。这种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治疗效果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在整个治疗周期中,教育始终贯穿其中。护理人员不仅教会患者如何自我监测症状、识别紧急状况,还传授给他们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比如心肺复苏术(CPR),使患者在突发状况下能够自救互救。通过举办健康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提升公众对心律失常的认识水平,倡导早期预防、早期治疗的理念。

总之,心率失常电生理介入治疗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更离不开背后那群默默奉献、专业技能过硬的护理团队。他们以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精心呵护每一位患者的心脏健康,探索并守护着那些关乎生命质量的“隐秘角落”。正是有了这样一群白衣天使的存在,才使得更多饱受心律失常痛苦的人们重获新生,拥抱美好的生活。

(杨凯丽 洛阳市东方人民医院导管室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