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乃至生命安全。电生理介入治疗以其精准、高效的特点,成为众多心律失常患者的首选疗法。然而,成功的治疗不仅依赖于医生的技术,更离不开细致入微的护理工作。本文将深入探讨心率失常电生理介入治疗中的术前准备与术中配合的关键细节,揭示这些环节如何共同保障手术的安全与效果。
术前准备:奠定成功的基础
1.全面评估与教育
在手术前,护理团队需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测,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潜在风险因素。同时,通过图文并茂的资料或视频讲解,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流程、目的、可能的风险及术后注意事项,缓解其焦虑情绪,增强治疗信心。特别强调的是,要告知患者术前禁食禁水的时间要求,以及停止使用某些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2.皮肤准备与过敏测试
由于手术涉及穿刺血管,因此必须确保手术区域的皮肤清洁无破损。护士会仔细剃除多余毛发,并用消毒液彻底清洁该区域,减少感染风险。此外,还需进行碘过敏试验,因为造影剂中含有碘成分,对于过敏体质的患者尤为重要,以防术中发生严重过敏反应。
3.心理支持与舒适化措施
面对即将到来的手术,许多患者会感到紧张不安。此时,护理人员应提供个性化的心理疏导,倾听患者的担忧,给予正面鼓励和支持。可以通过深呼吸练习、冥想放松技巧帮助患者减轻压力,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等待环境,让患者在最佳状态下迎接手术。
4.设备与物资准备
手术室内的准备工作同样关键。确保所有必需的设备(如心电监护仪、除颤器、射频消融系统)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并准备好急救药品和器材,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手术床的高度和角度,保证操作便利且符合人体工学原则。
术中配合:精细操作下的默契协作
1.无菌技术严格执行
进入手术室后,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是防止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医护人员需穿戴好手术衣帽、口罩及手套,使用无菌器械进行每一步操作。特别是在建立静脉通路时,要特别注意针头的一次性使用原则,避免交叉感染。
2.持续监测生命体征
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至关重要。包括但不限于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报告给主刀医师,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特别是当进行射频能量释放时,更要加强观察,因为这一步骤可能会引起短暂的心律失常或其他不适感。
3.精准协助与沟通
护理人员需熟悉手术步骤,准确无误地传递所需器械和材料给医生,如导管、导丝等。同时,保持与手术团队的有效沟通,及时反馈患者的感受和生理变化,确保手术顺利进行。例如,在放置标测电极的过程中,需要轻柔而稳定地移动导线,避免损伤心脏组织。
4.应急处理能力
尽管大多数情况下手术都能按计划顺利完成,但仍需做好应对突发状况的准备。比如,若患者在术中出现严重的心动过缓或低血压,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配合医生采取相应措施,如给予药物治疗或准备临时起搏器植入。
5.记录与标本管理
详细记录手术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和事件,包括使用的器械型号、能量设置、操作时间点以及任何特殊情况的发生。对于采集的组织样本或血液样本,要按照规定妥善保存并送检,为后续诊断提供依据。
总之,心率失常电生理介入治疗的成功实施是一个多学科团队合作的过程,其中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细心照料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术前的充分准备到术中的紧密配合,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患者的安全与治疗效果。通过不断优化护理流程,提升服务质量,我们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每一位心脏病患者,帮助他们重获健康的心跳。
(杨凯丽 洛阳市东方人民医院导管室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