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无糖食品真的无糖吗?糖尿病患者选购避坑指南

2024-10-22 15:5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无糖食品”近年来成为健康饮食领域的热门词汇,但许多消费者对其存在认知误区。根据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无糖”或“不含糖”仅指每100克固体或100毫升液体中含糖量不超过0.5克,而非完全不含糖。这一标准为糖尿病患者选购食品提供了基本依据,但实际选择仍需结合成分分析、血糖反应及个体差异综合判断。

一、无糖食品的“糖”定义与常见陷阱

广义糖类物质

食品中的“糖”不仅包括蔗糖、葡萄糖、果糖等单双糖,还涵盖淀粉、糊精等可转化为葡萄糖的碳水化合物。例如,无糖饼干虽未添加蔗糖,但主要原料小麦粉含大量淀粉,消化后仍会显著升糖。

隐形糖的伪装

部分商家通过文字游戏误导消费者:

“无蔗糖”≠无糖:可能添加麦芽糖浆、果葡糖浆等替代品,升糖速度甚至快于蔗糖。

代糖的热量陷阱:木糖醇、赤藓糖醇等糖醇类甜味剂热量较低,但过量摄入仍可能影响代谢;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人工甜味剂虽无热量,但长期安全性尚存争议。

高脂肪填充剂:为弥补甜味不足,部分无糖食品增加植物油、奶油等成分,导致热量超标。

二、糖尿病患者选购无糖食品的五大原则

1.成分表“三看”

碳水化合物总量:优先选择每100克含量低于10克的产品,警惕“无糖”标签下高淀粉原料(如糯米粉、玉米淀粉)。

脂肪与热量:关注“饱和脂肪”含量,避免选择反式脂肪酸(如植脂末、人造奶油)或高胆固醇成分(如动物内脏粉)。

膳食纤维:选择添加燕麦、豆粉、魔芋等粗粮的产品,纤维可延缓葡萄糖吸收,降低餐后血糖波动。

2.警惕“伪无糖”配料

避开以下成分:

麦芽糊精、葡萄糖浆、结晶果糖、蜂蜜、浓缩果汁(升糖指数高);

糖精钠、甜蜜素(过量使用可能有健康风险);

糊精、淀粉糖浆(隐形碳水化合物来源)。

3.控制食用量与时间

总量控制:即使符合无糖标准,过量摄入仍可能导致热量超标。建议将无糖食品纳入每日总热量计算,单次食用量不超过50克。

食用时机:优先在两餐之间作为加餐,避免餐后立即食用导致血糖叠加升高。

4.个体化选择

不同患者对代糖的耐受性存在差异:

糖醇类(如木糖醇)可能引发腹胀、腹泻,需从少量开始尝试;

人工甜味剂(如阿斯巴甜)对苯丙酮尿症患者禁用;

赤藓糖醇升糖指数(GI=0)最低,适合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

5.优先选择天然替代品

用新鲜水果(如苹果、猕猴桃)替代无糖糕点,利用果胶延缓糖分吸收;

选择无添加的坚果、酸奶(需确认无蜂蜜、果酱添加)作为零食;

烹饪时使用天然香料(如肉桂、柠檬汁)替代甜味剂。

无糖食品不是糖尿病患者的"免罪金牌",科学选购需把握"三看"原则——看标准定义、看配料表、看营养成分表。真正的血糖管理,需要建立在个体化饮食计划、规律运动和规范用药的综合治疗基础上。

(郭紫爽 新密市白寨镇卫生院 内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