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是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是评估心血管健康的核心指标。当血压持续超过正常范围时,即被定义为高血压。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达27.9%,但知晓率不足50%。
一、血压的常规标准
正常血压情况下,收缩压应小于120mmHg,舒张压小于80mmHg。当收缩压处于120-139mmHg,舒张压在80-89mmHg时,属于正常高值血压。这个阶段虽不算高血压,但已接近“超标”边缘,提示人们需要关注血压变化,调整生活方式,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二、高血压分级标准
1级高血压(轻度):收缩压在140-159mmHg,或舒张压在90-99mmHg。处于这个阶段,身体可能没有明显不适,但血管已承受一定压力,若不及时干预,血压可能进一步升高。
2级高血压(中度):收缩压为160-179mmHg,或舒张压为100-109mmHg。此时血压升高较为明显,身体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也在逐步加重。
3级高血压(重度):收缩压大于等于180mmHg,或舒张压大于等于110mmHg。这是非常危险的情况,患者可能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心悸等症状,随时可能引发心脑血管意外,如脑出血、心肌梗死等,严重威胁生命健康。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Hg,舒张压小于90mmHg。这种情况多见于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正常或偏低。同样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三、高血压危险分层
低危:1级高血压且无其他危险因素。这类患者治疗目标是通过生活方式改变控制血压,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等。
中危:1级高血压伴有1-2个危险因素,或2级高血压无其他危险因素。治疗需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相结合。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性大于55岁,女性大于65岁)、吸烟、血脂异常、肥胖、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
高危:2级高血压伴有1-2个危险因素,或3级高血压无论是否有其他危险因素。要采取积极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这类患者血压较高,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增加,需密切监测血压,按时服药。
极高危:3级高血压伴有靶器官损害或其他严重并发症。治疗目标是紧急降压和综合管理。靶器官损害包括心脏肥大、肾功能不全、眼底出血等,这些情况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需及时住院治疗,进行全面评估和干预。
四、关键注意事项
1.分级动态调整
血压控制不佳或危险因素增加时,分级和分层可能升级。例如,1级高血压患者若出现糖尿病,分层可能从低危升至中危或高危。
2.治疗个体化
分级和分层是制定治疗方案的依据,但具体用药需结合年龄、并发症等因素。例如,老年人可能优先选择长效降压药以减少血压波动。
3.预防优于治疗
即使血压处于正常高值,也应通过以下方式降低风险:
每日盐摄入量<5克;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
戒烟限酒,保持健康体重;
定期监测血压,尤其是有高血压家族史者。
高血压分级和危险分层是科学管理血压的核心工具。通过定期测量、评估风险并遵循医生建议,可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郭紫爽 新密市白寨镇卫生院 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