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不止关节痛!儿童风湿性疾病藏着这些“小暗号”

2025-02-18 16:2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提到风湿性疾病,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老年人才会得”。然而,儿童风湿性疾病的发病率并不低,且症状常隐匿多变,容易被误认为“生长痛”“过敏”或“感冒”。据统计,全球约有600万儿童患有不同类型的风湿性疾病,其中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是最常见的一种。这些疾病若未及时诊治,可能引发失明、关节畸形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将揭开儿童风湿病的“伪装”,帮助家长识别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小暗号”。

一、儿童风湿病:并非“成人病”的缩小版
儿童风湿性疾病是一组以自身免疫异常为核心,累及关节、皮肤、肾脏、眼睛等多系统的慢性疾病。与成人风湿病不同,儿童患者常因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病情进展更快,且症状更具迷惑性。例如,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可表现为持续发热、皮疹或肝脾肿大,而非单纯的关节肿痛;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在儿童中可能以严重贫血或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关键点:儿童风湿病≠“小关节炎”,其症状可能涉及全身,且易与其他常见病混淆。

二、容易被误判的5大“暗号”
1. 反复发热:警惕“不明原因的发热”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发烧是感冒或感染,但若出现持续数周的反复发热(体温>37.3℃),且抗生素治疗无效,需高度怀疑风湿免疫性疾病,如“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JIA)”。这种疾病常伴随皮疹和关节痛,但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发热,易被误诊为“川崎病”或“脓毒血症”。

2. 皮疹:会“游走”或“见光变严重”
儿童风湿病的皮疹往往具有特异性:

环形红斑:常见于风湿热,表现为皮肤上淡红色、边缘隆起的环状红斑,多见于躯干和四肢。

蝶形红斑: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标志性皮疹,覆盖鼻梁和双颊,日晒后加重。

紫红色皮疹:幼年皮肌炎患儿多出现在眼睑或关节伸面,伴肌肉压痛或无力。

提示:若皮疹伴随发热、关节痛或光敏感,需立即就医。

3. 眼睛问题:从“红眼”到“失明”的隐匿风险
约30%的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者会并发葡萄膜炎,但早期无症状,仅通过眼科检查才能发现。部分患者科出现疼痛、发红、头痛、畏光和视力改变等,若未及时治疗,可能视力受损甚至失明。建议:确诊JIA的儿童应每3-6个月进行一次眼科筛查。

4. “生长痛”还是“关节肿胀”?
儿童常诉说“腿疼”,多数是生长痛或运动损伤,但若出现以下情况需警惕:

疼痛持续>6周;

关节肿胀、发热或活动受限;

晨僵(早晨起床后关节僵硬>30分钟)等。

自查方法:轻轻按压孩子关节,若发现局部温度升高、肿胀或压痛,需尽快就诊。

5. 贫血与乏力:隐藏的“系统性炎症”
儿童风湿病常伴随慢性贫血,与免疫炎症导致的红细胞生成减少、铁利用障碍密切相关,同时可能合并营养缺乏、慢性失血或药物影响等因素。多表现为面色苍白、易疲劳、注意力下降。若孩子长期乏力且排除营养不良,需检测血常规和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血沉)。

三、诊断难题:为何儿童风湿病常被漏诊?
儿童风湿病的诊断依赖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证据,但挑战重重:

症状非典型: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可能仅表现为哭闹、拒食或生长迟缓。

检查检验限制:儿童检查配合度低,且部分检验标准儿童与成人不同,甚至部分抗体在健康儿童中也呈阳性,需结合临床判断。

家长认知不足:误将关节痛归因于“缺钙”或“运动过量”,延误就诊。

专家建议:若孩子出现上述“暗号”中的2项及以上,且持续>6周,应前往儿童风湿免疫科进行系统评估。

四、治疗与预后:早干预是关键
儿童风湿病的治疗目标不仅是缓解症状,更要防止器官损伤和残疾。现代治疗策略包括:

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和免疫抑制剂。

物理治疗:通过康复训练维持关节功能。

定期监测:每3-6个月评估疾病活动度和药物副作用。

五、家长必知:如何预防与日常护理?
避免感染:感染可能诱发风湿病发作,注意手卫生和疫苗接种。

保护关节:避免剧烈运动,鼓励游泳等低冲击运动。

防晒: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需严格防晒,穿长袖、戴帽子。

心理支持:慢性病可能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家长需给予更多关爱。

六、结语
儿童风湿病是一场“伪装成日常小病的持久战”,但通过科学认知和早期干预,绝大多数孩子能战胜疾病,拥抱健康童年。若您发现孩子有持续异常症状,请记住:“小暗号”背后,可能是需要被听见的求救声。

(史佩佩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院区 小儿内科二病区)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