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是妇科恶性肿瘤中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卵巢癌病例超5万例,其中约70%的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5年生存率不足40%。为何这种疾病如此隐蔽?我们又该如何抓住早期线索,争取治疗先机?
一、卵巢癌为何难以早期发现?
卵巢深藏于盆腔内,体积仅约2-3厘米,如同“隐形的枣核”。由于位置隐蔽,早期肿瘤难以通过常规体检触及,且缺乏特异性症状。更关键的是,卵巢癌生长速度极快,部分患者从查体正常到晚期仅需3-5个月,而常规体检间隔通常为1年,导致许多患者错过早期干预窗口。
此外,卵巢癌的早期症状极易与其他疾病混淆。例如,腹胀可能被误认为消化不良,尿频可能归因于泌尿系统感染,而月经紊乱常被当作更年期表现。这种“伪装性”使得患者往往在出现严重腹水、肠梗阻或消瘦时才就医,此时肿瘤已广泛转移至腹腔、盆腔甚至肺部。
二、早期卵巢癌的5个关键线索
尽管卵巢癌早期隐蔽,但仍有一些蛛丝马迹可循。若出现以下症状持续2周以上,需立即就医排查:
一、不明原因的腹胀与腰围增粗
卵巢肿瘤压迫周围组织或引发腹水时,患者会感到腹部饱胀,甚至出现“裤子突然变紧”的现象。这种腹胀与饮食无关,且休息后无法缓解。
1、消化道症状“假象”
早期卵巢癌可能表现为食欲下降、早饱感(吃一点就饱)、便秘或腹泻交替。这些症状与胃炎、肠易激综合征相似,但若常规治疗无效,需警惕卵巢病变。
2、月经紊乱与性交疼痛
卵巢肿瘤可能影响激素分泌,导致月经周期不规律、经量异常增多或减少。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性交时深部疼痛,这与肿瘤压迫盆腔神经有关。
3、下肢水肿与尿频尿急
肿瘤压迫盆腔静脉或膀胱时,患者可能出现单侧下肢水肿、夜间尿频加重,甚至无法憋尿。这些症状易被误认为肾脏或泌尿系统疾病。
4、不明原因的疲劳与消瘦
卵巢癌患者常感到极度乏力,即使充分休息也无法缓解。若伴随体重在1-2个月内下降超过5公斤,需高度警惕恶性肿瘤可能。
三、高危人群如何主动防御?
卵巢癌的发病与遗传、生育、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以下人群需加强筛查:
1、有家族史者:若母亲、姐妹或女儿患卵巢癌、乳腺癌或胰腺癌,自身患病风险增加3-6倍。建议进行BRCA1/2基因检测,阳性者可在完成生育后考虑预防性卵巢切除。
2、未生育或晚育女性:终生未生育者患病风险是已生育女性的2倍,初潮早(<12岁)或绝经晚(>55岁)也会增加风险。
3、不良生活方式者:肥胖(BMI>30)、长期吸烟、高脂饮食会刺激卵巢上皮细胞,促进癌变。
4、合并其他疾病者: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放疗史患者需定期随访。
四、早筛技术:从“无计可施”到“精准捕捉”
目前,卵巢癌早期筛查主要依赖以下方法:
1、经阴道超声:可清晰观察卵巢形态、血流信号及腹水,发现直径1厘米以上的肿块。
2、肿瘤标志物检测:CA125是卵巢癌最常用的标志物,但早期敏感性不足50%;HE4联合CA125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3、多基因检测:对于高危人群,二代测序技术可检测BRCA1/2、RAD51C等基因突变,指导预防性干预。
五、治疗进展:从“无药可医”到“长期生存”
晚期卵巢癌的传统治疗以手术联合化疗为主,但复发率高达80%。近年来,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患者带来新希望:
1、PARP抑制剂:适用于BRCA突变患者,可延长无进展生存期至3年以上。
2、抗血管生成药物: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控制腹水进展。
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部分微卫星不稳定型卵巢癌有效。
卵巢癌的早期发现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女性应重视年度妇科体检,高危人群需缩短筛查间隔至3-6个月。若出现持续腹胀、消化道异常或不明消瘦,务必及时就诊,结合超声、肿瘤标志物及基因检测综合判断。记住:卵巢癌虽隐蔽,但并非无迹可寻。抓住早期线索,就能为生命争取更多可能。
(葛银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妇科一病区 主管护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