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高达10.8%,意味着每10个人中就有1人受到肾脏疾病的困扰。更令人揪心的是,约有80%的慢性肾病患者在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甚至发展为尿毒症。这个每天默默为我们过滤血液、排泄废物的器官,为何会成为“沉默的杀手”?它的“沉默”背后藏着怎样的秘密?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肾脏病的隐匿面纱。
一、肾脏:被低估的“超级过滤器”
要理解肾脏病为何“沉默”,首先得认识肾脏的“超能力”。每个人有两个肾脏,每个肾脏约有100万个肾单位,每个肾单位就像一个精密的“微型过滤器”——肾小球负责过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如尿素、肌酐)和多余水分,肾小管则负责重吸收有用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电解质)。
正常情况下,两个肾脏每天要过滤约180升血液(相当于90瓶大瓶装矿泉水),最终形成1-2升尿液排出体外。更神奇的是,肾脏具有极强的代偿能力:即使只剩1/3的肾单位正常工作,人体仍能维持基本的排泄功能和内环境稳定。这种“过度代偿”的特性,正是肾脏病早期难以被发现的核心原因。
打个比方,肾脏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即使大部分“士兵”受损,剩余的“士兵”会加倍工作,维持机体运转。只有当损伤超过70%时,这支“军队”才会“溃败”,各种症状才会集中爆发——但此时,往往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二、肾脏病的“沉默”信号:那些被忽略的预警
虽然肾脏病早期症状隐匿,但并非毫无踪迹。很多时候,是我们对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视而不见:
1.泡沫尿:藏在马桶里的“蛋白尿警报”
尿液表面出现细密、不易消散的泡沫(类似啤酒泡沫),可能是蛋白尿的信号。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会阻止蛋白质漏出,当滤过膜受损,蛋白质就会随尿液排出。这种泡沫往往持续数分钟不消失,而排尿过急、尿液浓缩导致的泡沫通常很快消散。
很多人会把泡沫尿归咎于“上火”或“喝水少”,但持续的泡沫尿可能是肾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表现。可惜的是,约60%的人发现泡沫尿后不会及时就医,直到出现水肿才重视。
2.夜尿增多:不只是“老了”的问题
健康人夜间排尿次数通常≤1次,若连续多天每晚起夜2次以上,且尿量较多(超过白天尿量的1/3),可能是肾小管功能受损的信号。肾小管负责重吸收水分,当它“疲劳”时,无法有效浓缩尿液,就会导致夜尿增多。
中老年人常把夜尿增多归为“衰老”,但实际上,高血压肾损害、前列腺增生合并肾损伤等疾病,都可能早期表现为夜尿频繁。一项调查显示,约70%的早期高血压肾病人群,首发症状就是夜尿增多。
3.乏力、食欲差:被误读的“亚健康”
肾脏不仅是排泄器官,还能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造血)、调节钙磷代谢。当肾功能下降时,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会导致贫血,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代谢废物蓄积则会刺激胃肠道,引起食欲减退、恶心(尤其晨起明显)。
这些症状常被误认为是“工作太累”“肠胃不好”,很少有人会联想到肾脏问题。临床上,约30%的慢性肾病患者因“不明原因贫血”就诊时,才发现肾功能已严重受损。
4.血压升高:可能是肾脏在“求救”
肾脏通过调节水钠代谢影响血压,而高血压反过来又会损伤肾脏,形成恶性循环。约5%的高血压其实是“肾性高血压”——由肾脏疾病引发,这类患者往往血压难以控制,且年轻时就出现高血压。
很多人只知道“高血压伤肾”,却不知道“肾病也会导致高血压”。若发现血压突然升高、降压药效果变差,需警惕肾脏是否出了问题。
三、哪些人容易被肾脏病“盯上”?
肾脏的“沉默”特性让它偏爱“偷袭”特定人群,这些人堪称肾脏病的“高危靶标”:
1.糖尿病患者:肾脏的“头号威胁”
糖尿病是导致尿毒症的首要原因,约40%的2型糖尿病患者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高血糖会像“糖衣炮弹”一样损伤肾小球毛细血管,使其滤过功能逐渐丧失。更危险的是,糖尿病肾病早期几乎无症状,等到出现水肿、蛋白尿时,肾功能已损失过半。
建议:糖尿病患者确诊后每年至少查1次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和血肌酐,这是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的“金标准”。
2.高血压患者:持续“高压”碾碎肾脏
血压长期高于140/90mmHg,会持续冲击肾小球内的毛细血管,导致血管壁硬化、滤过功能下降。高血压病史超过10年的患者,肾脏病风险增加3倍。
建议:高血压患者除了控血压,每半年至1年查1次尿常规和肾功能。
3.肥胖人群:代谢紊乱“拖累”肾脏
体重指数(BMI)≥28的肥胖者,患慢性肾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3倍。肥胖会引发胰岛素抵抗、高血脂,导致肾脏脂肪堆积、血流异常,形成“肥胖相关性肾病”。这类患者常无明显症状,多因体检发现蛋白尿就诊。
建议:肥胖者应定期监测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每年查1次尿常规。
4.乱用药者:肾脏是“药物过滤器”
肾脏每天过滤大量血液,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会在此“浓聚”,容易造成损伤。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长期用可能引发肾间质损伤)、某些中药(如含马兜铃酸的关木通、广防己,可导致不可逆肾损害)是常见“肾毒”药物。
建议:用药前细看说明书,避免长期用“偏方”“秘方”,服用可能伤肾的药物时,需定期查肾功能。
5.有家族史者:基因里的“肾病密码”
多囊肾、遗传性肾炎等疾病具有明确遗传倾向。若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患多囊肾,本人需在30岁后定期做肾脏超声检查;若家族中有人患不明原因肾病,也应提前筛查。
四、如何让“沉默的杀手”现形?
早期发现肾脏病的关键,在于做对检查。很多人体检只查“肾功能三项”(尿素、肌酐、尿酸),但这远远不够:
1.尿常规:最基础的“肾健康筛查”
尿常规能发现蛋白尿、血尿,是早期发现肾炎的重要指标,且价格低廉(约10元)。留取尿液时需注意:取中段尿(先尿出一点再接)、避免月经期、留尿前清洁外阴,否则可能影响结果。
2.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比尿常规更敏感
常规尿常规可能漏检早期少量蛋白尿,而ACR能检测出微量白蛋白(正常值<30mg/g),是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的早期预警指标。建议高危人群每年查1次。
3.血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评估肾功能的“金标准”
血肌酐受年龄、体重、肌肉量影响(比如肌肉发达的人肌酐可能偏高,但肾功能正常),因此不能仅凭肌酐值判断肾功能,需结合eGFR(通过肌酐、年龄、性别计算)。eGFR<60ml/min时,提示肾功能下降。
4.肾脏超声:看结构是否异常
超声能发现肾结石、肾积水、多囊肾、肾脏萎缩等结构异常。正常肾脏长径约10-12cm,若超声提示肾脏缩小(长径<9cm),往往意味着慢性肾损伤。
筛查频率建议:
•普通人群:每1-2年查1次尿常规和血肌酐;
•高危人群(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每半年至1年查1次尿常规、ACR和eGFR;
•已患肾病者:遵医嘱定期复查(可能每月至每3个月1次)。
五、保护肾脏:从生活细节开始
肾脏的“沉默”提醒我们:护肾要主动,不能等症状出现才行动。做好这几件事,能显著降低肾病风险:
1.喝够水,但别“过量”
每天喝1500-2000ml水(约7-8杯),能帮助肾脏稀释代谢废物,减少结石形成。但过量饮水(每天超过3000ml)可能增加肾脏负担,尤其肾功能已受损者,需遵医嘱控制饮水量。
2.控盐:每天不超过5克
高盐饮食会导致水钠潴留、血压升高,直接损伤肾脏。一包方便面的含盐量约5克,一份外卖炒饭的含盐量可达6-8克,建议做饭时用限盐勺,少吃腌制食品、加工肉(如香肠、腊肉)。
3.别让肾脏“加班”
高蛋白饮食(如过量吃蛋白粉、肉类)会使体内产生更多尿素等废物,增加肾脏排泄负担。健康人每天蛋白质摄入量约1.0-1.2g/kg体重(如60kg体重每天吃60-72g蛋白质,相当于1个鸡蛋+1两肉+1盒牛奶+1份豆制品),肾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减少摄入量。
4.控制“四高”:血糖、血压、血脂、尿酸
这四项指标是肾脏的“隐形杀手”。糖尿病患者需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高血压患者尽量把血压降到130/80mmHg以下,高血脂者控制低密度脂蛋白,高尿酸者避免吃动物内脏、海鲜、啤酒。
5.避免憋尿:给肾脏“减负”
长期憋尿会导致膀胱压力升高,尿液反流损伤肾脏,还可能引发尿路感染(上行感染可致肾盂肾炎)。有尿意时及时排出,每次排尿尽量排空膀胱。
结语
肾脏的“沉默”不是无情,而是它太“坚强”——直到无法支撑时才会发出求救信号。但这份“坚强”却给了我们足够的时间去保护它:定期筛查、控制高危因素、养成护肾习惯,就能让这个“沉默的杀手”无机可乘。
记住,肾脏病最可怕的不是难治,而是发现太晚。愿每个人都能主动关注肾脏健康,别让“无声的损伤”悄悄夺走我们的健康。
(平立英 邢台市中心医院 肾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