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身上插满了管子,旁边的机器滴滴作响,他会不会很痛苦?”“那个忽快忽慢的屏幕上,曲线代表什么意思?”第一次走进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的家属,往往会被各种仪器和管线吓到。其实,这些看似冰冷的设备,正是守护生命的“防线”——它们能替代受损的器官功能,实时监测身体变化,为医生提供治疗依据。今天就来揭秘ICU里最常见的5类仪器,看看它们是如何与死神“抢时间”的。
一、呼吸机:当肺“罢工”时,它是“呼吸的替身”
在ICU,呼吸机堪称“头号功臣”,约60%的重症患者都需要它的帮助。当患者因肺炎、呼吸衰竭、术后麻醉未醒等原因无法自主呼吸时,呼吸机就成了“人工肺”。
它的工作原理很简单
正常呼吸时,我们通过胸腔扩张吸入氧气,再排出二氧化碳。呼吸机则通过一根插入气管的“气管插管”(或切开气管后的“气管切开管”),将氧气“压”进肺部,再通过调节压力,帮助肺部排出二氧化碳。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设置参数:比如“潮气量”(每次吸入的气体量,成人约500ml)、“呼吸频率”(每分钟12-20次)、“氧浓度”(从21%——相当于空气氧浓度,到100%纯氧不等)。
它能解决3类生死问题
•维持氧气供应:严重肺炎患者的肺泡被痰液堵塞,无法换气,呼吸机可通过高压力将氧气送入未堵塞的肺泡,避免器官缺氧。
•减轻呼吸肌负担:哮喘急性发作时,患者呼吸肌过度疲劳,呼吸机可“接管”呼吸,让肌肉休息。
•保护大脑和心脏:脑损伤患者若呼吸微弱,体内二氧化碳会蓄积,导致颅内压升高,呼吸机可快速排出二氧化碳,降低脑损伤风险。
家属常问:“一直用呼吸机,会不会依赖它?”
其实不会。呼吸机的终极目标是“帮助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医生会每天评估患者的呼吸能力:比如观察自主呼吸的力度、氧饱和度是否稳定,逐步降低呼吸机的支持力度,就像“扶着学走路”,最终让患者“独立行走”。临床上,多数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时间在3-7天,只有少数严重肺损伤患者需要长期支持。
二、监护仪:身体的“实时仪表盘”,异常情况早发现
ICU患者床头的监护仪,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和曲线,堪称“生命体征的晴雨表”。它能24小时监测心率、血压、氧饱和度等关键指标,一旦出现异常,立即发出警报。
屏幕上的“密码”该怎么看?
•心率(HR):正常范围60-100次/分。若突然飙升到150次/分,可能是疼痛、感染或缺氧;骤降到50次/分以下,需警惕心脏停搏风险。
•血压(BP):收缩压正常90-140mmHg,舒张压60-90mmHg。重症患者常因感染、失血出现低血压(收缩压<90mmHg),监护仪会第一时间报警,医生可快速补液或用升压药纠正。
•氧饱和度(SpO₂):指血液中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比例,正常应≥95%。若降至90%以下,提示肺部换气不足,需调整呼吸机参数或排查气胸等问题。
•呼吸频率(RR):除了呼吸机设置的频率,监护仪还能捕捉患者的自主呼吸次数,若自主呼吸过快(>30次/分),可能是缺氧或疼痛的信号。
•体温(TEMP):重症患者免疫力低下,体温突然升高(>38.5℃)往往提示感染,医生会及时做血培养找致病菌。
警报响了别慌,多数是“提醒”而非“危机”
监护仪的警报分“红、黄、绿”三级:红色代表紧急(如心跳骤停),黄色提示异常(如血压偏低),绿色多为轻微干扰(如患者翻身导致氧饱和度探头接触不良)。护士会第一时间判断原因,家属不必过度紧张。
三、血滤机:当肾“罢工”时,它是“排毒的肾脏”
急性肾损伤是ICU常见的并发症——严重感染、休克、药物中毒等都可能导致肾脏突然失去过滤功能,体内的尿素、肌酐、多余水分排不出去,轻则水肿,重则引发心衰、昏迷。这时候,血滤机(又称“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机”)就成了“人工肾”。
它比普通透析更“温柔”
普通透析(如尿毒症患者每周3次的治疗)是短时间内快速排毒,可能导致血压波动;而ICU的血滤机采用“缓慢持续”的方式:将患者的血液通过导管引出,进入滤器,像肾脏一样过滤掉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再把净化后的血液输回体内。整个过程24小时不间断,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更适合虚弱的重症患者。
它能解决4类致命问题
•清除毒素:药物中毒(如安眠药过量)时,血滤机可快速过滤血液中的药物成分。
•控制水肿:心衰患者无法排出多余水分,血滤机可精确控制超滤量(比如每小时排水200ml),减轻心脏负担。
•调节电解质:肾衰竭患者常出现高钾血症(血钾>6.5mmol/L),可能引发心跳骤停,血滤机可快速降低血钾。
•维持内环境稳定:严重感染时,体内会产生大量“炎症因子”,血滤机可部分清除这些因子,减轻全身炎症反应。
患者会一直依赖血滤机吗?
多数情况下不会。血滤机的作用是“替代肾脏工作,等待肾功能恢复”。比如因感染导致的急性肾损伤,在感染控制后,肾脏往往能逐渐恢复功能,通常使用1-2周后即可停用。只有少数患者会转为慢性肾病,需要长期透析。
四、输液泵:精准到“每一滴”的“生命补给站”
ICU患者的床头,常能看到几个连接着输液管的“小盒子”,这就是输液泵。别小看它,重症患者的用药剂量往往精确到“毫升/小时”,多一滴或少一滴都可能影响疗效,甚至危及生命。
它的核心优势是“精准控制”
普通输液靠重力滴注,速度受患者体位、血管粗细影响;而输液泵通过机械力控制流速,比如医生要求“每小时泵入5ml升压药”,它就能精确到误差不超过0.1ml。这对ICU患者至关重要:
•升压药(如去甲肾上腺素):速度过快会导致血压骤升引发脑出血,过慢则无法维持血压,输液泵能严格按医嘱执行。
•镇静药(如丙泊酚):用于呼吸机患者的镇痛镇静,速度精准才能让患者既无痛苦,又不会过度抑制呼吸。
•静脉营养液:重症患者常无法进食,输液泵可将氨基酸、脂肪乳等营养物质均匀输入体内,避免加重胃肠负担。
家属看到“泵入镇静药”别担心
很多患者需要镇静药来配合呼吸机(避免患者烦躁拔管),这些药物是“按需调整”的——医生会每天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逐步减少剂量,直到患者能清醒配合治疗。
五、除颤仪:当心脏“乱跳”时,它是“救命的电击”
除颤仪是ICU的“紧急武器”,专门应对最危险的心律失常——心室颤动(简称“室颤”)。此时心脏无法有效收缩,血液无法泵出,若不及时处理,患者会在几分钟内死亡。
它的工作原理是“电击复位”
室颤时,心肌细胞乱跳,无法同步收缩。除颤仪通过电极片释放高压电流,让所有心肌细胞瞬间“同步除极”,相当于给心脏“重启”的机会,恢复正常节律。
它只在“紧急时刻”使用
平时,除颤仪通常处于“待机状态”,连接在监护仪上,一旦检测到室颤,会立即发出尖锐警报,医生或护士会在1分钟内涂上导电糊,按下放电按钮。这种电击对患者来说并无痛苦(因室颤时患者已失去意识),但家属若在场可能会被吓到——其实这是抢救的关键一步。
六、这些“管子”不是“负担”,而是“生命线”
除了大型仪器,ICU患者身上的各种管子也各司其职,每一根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气管插管/气切管:连接呼吸机,保障呼吸通道。
•中心静脉导管:通常插入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用于快速输液、测量中心静脉压(评估血容量)、输注高浓度药物(如化疗药)。
•动脉导管:插入桡动脉(手腕)或股动脉,实时监测血压变化,方便频繁抽血化验。
•胃管:从鼻腔或口腔插入胃内,用于喂养(注入营养液)或减压(抽出胃内气体和液体,避免呕吐误吸)。
•尿管:插入膀胱,监测每小时尿量(反映肾脏灌注和循环状态,是判断休克是否纠正的重要指标)。
这些管子看似“束缚”患者,实则是医生观察病情、实施治疗的“通道”。护士会每天清洁护理,减少感染风险,当患者病情好转后,会逐步拔除。
写给家属:仪器是“帮手”,但“人”才是核心
走进ICU,看到的是仪器的“冰冷”,看不到的是医护人员的“温暖”:护士每小时记录一次尿量,医生根据监护仪数据调整用药,呼吸治疗师精细调节呼吸机参数……这些仪器再先进,也需要人的判断和操作。
如果你的亲人在ICU,请相信:那些滴滴声不是“催命符”,而是生命的“心跳”;那些管子不是“痛苦的根源”,而是通往康复的“桥梁”。ICU的每一台仪器、每一根管子,都在和医护人员一起,为患者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
(李缺缺 邢台市中心医院 重症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