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手术室里的“生命监测员”:仪器滴滴响在说啥

2025-05-14 12:2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走进手术室,除了无影灯下医生们专注的身影,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各种闪烁、作响的仪器。它们发出的“滴滴”声、“嗡嗡”声,就像手术室里的“专属语言”。这些仪器可不是摆设,它们是默默守护患者生命的“监测员”,每一次响动、每一组数据都藏着重要信息。今天,咱们就来破译手术室里这些仪器的“密语”,看看它们究竟在“说”什么!

一、手术室仪器天团:生命的“守护者联盟”

在手术室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各种监测仪器组成了强大的“守护者联盟”,它们各司其职,从不同角度守护着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的负责监测心跳,有的紧盯呼吸,还有的时刻关注着体内的氧气含量。这些仪器就像一群不知疲倦的“哨兵”,一旦发现任何异常,立刻发出警报,提醒医护人员及时处理,堪称患者生命的“安全卫士”。

二、心电监护仪:心脏的“实时播报员”

(一)工作原理:捕捉心脏的“电信号”

心电监护仪是手术室里最常见的仪器之一,堪称心脏的“实时播报员”。它的工作原理就像给心脏装了一个“信号接收器”。心脏跳动时会产生微弱的电信号,这些信号通过身体组织传导到体表。心电监护仪通过电极片与皮肤紧密相连,捕捉这些电信号,并转化为我们看到的心电图波形和数据。每一次心跳,在监护仪屏幕上都会形成独特的波形,就像心脏在“画心电图”。

(二)数据解读:波形里的“生命密码”

1.心率: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就是心率,它代表着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正常成年人的心率一般在60-100次/分钟。如果数字突然升高,变成120次/分钟甚至更高,监护仪可能会发出急促的“滴滴”声,这就像心脏在“喊救命”,可能是患者紧张、失血过多或者出现了其他异常情况;反之,心率过低,比如低于50次/分钟,也需要医生立刻排查原因,是不是心脏传导出现了问题。

2.心电图波形:除了数字,心电图的波形也藏着大学问。正常的心电图有P波、QRS波群、T波等,它们形态规整、节奏有序。但如果某个波形突然变高、变宽或者消失,就像乐谱上出现了“错音”,可能意味着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医生就像“音乐指挥家”,通过解读这些波形,判断心脏是否正常工作。

三、呼吸监护仪:肺部的“忠实保镖”

(一)监测方式:紧盯每一次呼吸

呼吸监护仪专注于守护患者的呼吸,是肺部的“忠实保镖”。它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监测。一种是利用传感器感应患者胸部的起伏,就像一个“贴身观察员”,患者每一次吸气、呼气,胸部的轻微动作都会被传感器捕捉到;另一种是通过监测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判断呼吸是否正常。因为人体呼吸时,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通过分析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就能知道呼吸的频率和深度是否达标。

(二)异常警报:呼吸的“求救信号”

当呼吸监护仪发出警报,意味着患者的呼吸可能出现了问题。如果呼吸频率突然加快,超过24次/分钟,监护仪会发出连续的“滴滴”声,提醒医生患者可能存在发热、缺氧等情况;要是呼吸频率过慢,低于8次/分钟,那更要引起重视,可能是麻醉药物影响、呼吸中枢抑制等原因。此外,如果监测到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异常,忽高忽低,也说明呼吸出现了紊乱,需要医护人员迅速采取措施,比如调整呼吸机参数,或者给予呼吸兴奋剂。

四、血氧饱和度监测仪:氧气的“运输检查员”

(一)工作原理:追踪氧气的“运输路线”

血氧饱和度监测仪负责监测血液中氧气的含量,就像一位严谨的“运输检查员”。它通过一个小小的指夹式探头,发出红光和红外光。血红蛋白在结合氧气和不结合氧气时,对这两种光的吸收程度不同。监测仪通过检测光的吸收差异,计算出血氧饱和度,也就是血液中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比例。正常情况下,血氧饱和度应在95%-100%之间。

(二)数据异常:缺氧的“危险预警”

一旦血氧饱和度数值下降,比如低于90%,监测仪就会发出刺耳的警报声,这是身体在拉响“缺氧警报”!可能是患者呼吸道堵塞,氧气无法顺利进入肺部;也可能是肺部功能受损,不能很好地进行气体交换。医护人员听到警报后,会立刻查看患者情况,给予吸氧治疗,调整患者体位,确保氧气能够顺利运输到身体各个部位。

五、血压监测仪:血管的“压力监督员”

(一)测量方式:给血管“量压力”

血压监测仪就像血管的“压力监督员”,定期给血管“量压力”。它通过袖带包裹在上臂,充气后逐渐压迫血管,当压力超过收缩压时,血管被压闭,血流中断;随后慢慢放气,当压力下降到与收缩压相等时,血流重新通过,监测仪就能检测到血流信号,从而得出收缩压数值。继续放气,当压力降到与舒张压相等时,又能得到舒张压数值。现在很多血压监测仪都是自动测量,定时“工作”,方便又准确。

(二)数值波动:血压的“健康晴雨表”

血压数值的波动是反映患者健康状况的“晴雨表”。收缩压一般在90-140mmHg,舒张压在60-90mmHg。如果血压突然升高,比如收缩压超过160mmHg,可能是患者情绪紧张、疼痛刺激导致;要是血压急剧下降,收缩压低于80mmHg,那可就危险了,可能是大出血、休克等严重情况,医护人员必须争分夺秒进行抢救,补充血容量,使用升压药物,稳住血压。

六、麻醉气体监测仪:麻醉深度的“精准把控员”

(一)监测功能:把控麻醉“剂量线”

在手术中,麻醉气体监测仪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麻醉深度的“精准把控员”。它能实时监测患者吸入和呼出的麻醉气体浓度,比如七氟烷、异氟烷等。不同的手术、不同的患者,所需的麻醉深度不一样,就像烹饪时不同食材需要不同火候。麻醉医生通过监测仪的数据,精确调整麻醉气体的输送量,确保患者既不会因为麻醉过浅而术中醒来,感受到疼痛;也不会因为麻醉过深,影响生命安全。

(二)数据意义:保障麻醉“安全线”

当麻醉气体监测仪的数据出现异常,比如吸入的麻醉气体浓度过高,超过了预计值,可能会导致患者呼吸抑制、血压下降等严重后果,监测仪会及时发出警报,提醒麻醉医生减少麻醉气体用量;反之,如果呼出的麻醉气体浓度过低,可能意味着麻醉太浅,患者有苏醒的迹象,医生就需要适当增加麻醉剂量。通过这些数据的实时监测和调整,麻醉气体监测仪为患者的麻醉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七、手术室仪器使用背后:医护人员的“默契配合”

这些生命监测仪器虽然功能强大,但离不开医护人员的“默契配合”。手术过程中,护士就像“数据记录员”,定时记录各项监测数据;麻醉医生如同“总指挥”,时刻盯着监护仪的每一个变化,根据数据调整麻醉方案;手术医生则专注操作,同时也会关注患者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异常,大家迅速反应,分工合作。整个手术室就像一个精密运转的“大机器”,仪器提供数据,医护人员分析决策,共同守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手术室里的仪器“滴滴”响,每一声都是对生命的关切,每一组数据都是健康的“密码”。正是这些“生命监测员”的默默守护,加上医护人员的专业与负责,才让手术变得更加安全。下次再听到手术室里的仪器声,你就知道,它们不是毫无意义的响动,而是在诉说着对生命的守护与坚持!

(高斌 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手术室 副主任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