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经医学领域,颅内动脉瘤被形象地称为“脑内定时炸弹”。这个名字并非危言耸听——它平时可能悄无声息,却可能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破裂,导致高达40%的死亡率。我国每年新增动脉瘤患者约30万,但公众对它的认知度却远低于中风、脑肿瘤等疾病。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隐形杀手”的神秘面纱,看看它究竟是什么,又有哪些人需要格外警惕。
一、动脉瘤:不是肿瘤的“血管气球”
很多人听到“动脉瘤”,会下意识认为是“脑部肿瘤”,但事实上,两者有着本质区别。动脉瘤不是肿瘤,而是脑血管壁局部的异常膨出,类似自行车内胎局部磨损后鼓出的“包”。
脑血管壁由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结构组成,正常情况下能承受血流的压力。当某种原因导致局部血管壁结构受损(比如中膜弹力纤维断裂、缺失),血管壁就会像被吹胀的气球一样向外凸起,形成动脉瘤。它的大小差异很大,小的只有2-3毫米,大的可达3厘米以上,甚至更大的“巨动脉瘤”。
从形态上看,动脉瘤可分为囊状、梭形和夹层三种,其中囊状动脉瘤最常见,约占所有动脉瘤的80%。这些“血管气球”内壁往往不光滑,容易形成血栓,而血栓脱落可能引发脑梗死;更危险的是,随着血流持续冲击,膨出的血管壁会越来越薄,一旦破裂,血液会瞬间涌入蛛网膜下腔,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这正是动脉瘤最致命的后果。
二、破裂前的“沉默”与“预警信号”
约90%的颅内动脉瘤在未破裂时没有任何症状,因此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它们可能伴随患者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被发现,直到某次血压骤升(如情绪激动、剧烈运动)时突然破裂。
但并非所有动脉瘤都毫无征兆。当动脉瘤体积较大时,可能会压迫周围脑组织或神经,出现一些“预警信号”:
•头痛:多为单侧、持续性胀痛,源于动脉瘤压迫脑膜或神经;
•视力异常:压迫视神经或动眼神经时,可能出现视力下降、复视(看东西重影)、眼睑下垂等;
•面部麻木:压迫三叉神经时,会导致面部感觉减退或疼痛;
•肢体无力:若压迫运动功能区,可能出现一侧肢体无力或活动不便。
更需要警惕的是“先兆性出血”(也称“警告性渗漏”):少数动脉瘤在破裂前几天或几周,会有少量血液渗漏,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剧烈的“霹雳样头痛”,通常被患者描述为“这辈子最痛的一次头痛”,可能伴随恶心、呕吐、颈部僵硬。这种信号提示动脉瘤即将破裂,需立即就医,可惜约有1/3的患者会忽视这一预警。
三、哪些人是动脉瘤的“高危人群”?
动脉瘤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医学研究已发现多个高危因素,以下几类人群需要格外警惕:
1.高血压患者:最主要的可控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导致动脉瘤形成和破裂的“头号推手”。长期高血压会持续冲击血管壁,导致血管壁弹性下降、局部受损,尤其容易诱发脑内小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的好发部位)形成膨出。数据显示,高血压患者患动脉瘤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3倍,而动脉瘤破裂患者中,80%以上合并高血压。
2.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动脉瘤更“偏爱”女性,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1.5-2。尤其在40-60岁的围绝经期女性中,发病率明显上升。这可能与女性激素变化影响血管壁弹性有关,此外,女性妊娠期血压波动较大,也可能增加动脉瘤破裂风险。
3.有家族遗传史者:基因埋下的隐患
约10%-15%的动脉瘤患者有家族史。如果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中有人患颅内动脉瘤,那么本人患病风险会增加3-5倍。这种遗传性可能与某些基因变异有关,比如COL4A1基因缺陷会导致血管壁结构异常,容易形成动脉瘤。
4.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者
有些人天生存在脑血管壁发育缺陷,比如血管壁中膜缺失或变薄,这类人群在青少年时期就可能出现动脉瘤。此外,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多囊肾等疾病的患者,动脉瘤发病率也会升高,因为这些疾病常伴随全身血管发育异常。
5.不良生活习惯的“受害者”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壁弹性下降,同时引发血管痉挛,增加动脉瘤形成和破裂风险。吸烟者患动脉瘤的概率是不吸烟者的2-3倍;
•酗酒: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血压剧烈波动,同时影响肝脏功能,降低血液中凝血因子的合成,增加动脉瘤破裂后出血不止的风险;
•肥胖与缺乏运动:肥胖会导致代谢紊乱,加重血管负担,而缺乏运动则会降低血管弹性,两者共同推高动脉瘤风险。
6.特定疾病患者
•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脂质沉积会破坏血管结构,使动脉壁弹性减弱,容易形成梭形动脉瘤;
•脑血管炎:炎症会直接损伤血管壁,诱发动脉瘤;
•血液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等,会影响凝血功能,增加动脉瘤破裂后出血的严重性。
四、如何早期发现“定时炸弹”?
对于高危人群来说,早期筛查是预防动脉瘤破裂的关键。目前,医学上常用的筛查手段有三种:
1.头颅CT血管造影(CTA):通过CT扫描结合造影剂,清晰显示脑血管形态,能发现直径3毫米以上的动脉瘤,准确率约90%,且检查时间短(约10分钟),适合初步筛查;
2.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无需注射造影剂(或少量造影剂),通过磁共振技术显示脑血管,对直径5毫米以上的动脉瘤检出率较高,且无辐射,适合孕妇、儿童或对造影剂过敏者;
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被称为“金标准”,通过导管向脑血管注射造影剂,动态显示血管细节,能发现直径1毫米以下的微小动脉瘤,但属于有创检查(需穿刺动脉),通常在CTA或MRA发现异常后进一步确诊时使用。
筛查建议:
•有家族史者:建议40岁后做一次CTA或MRA,若结果正常,可每5年复查一次;
•高血压、吸烟的高危人群:50岁后建议筛查一次;
•曾患动脉瘤并接受治疗者:需每年复查,防止复发或新动脉瘤形成。
五、动脉瘤的治疗:拆弹的“两种方案”
一旦发现动脉瘤,并非所有都需要立即治疗。医生会根据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形态,结合患者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综合评估:
•对于直径小于5毫米、形态规则、无任何症状的动脉瘤,可选择“密切观察”,定期复查影像学,同时严格控制血压、戒烟限酒;
•对于直径大于5毫米、形态不规则(如有“子囊”)、有症状或曾发生过渗漏的动脉瘤,则需要积极治疗,防止破裂。
目前,动脉瘤的治疗方式主要有两种,被称为“拆弹手术”:
1.开颅夹闭术:通过开颅手术,在显微镜下找到动脉瘤,用特制的金属夹子夹住动脉瘤的“颈部”(与正常血管连接的部位),阻止血流进入动脉瘤,达到“拆除炸弹”的目的。这种手术适合位置表浅、形态复杂的动脉瘤,优点是长期效果稳定。
2.血管内介入栓塞术:通过股动脉穿刺,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内,填入弹簧圈等栓塞材料,堵塞动脉瘤腔,使血流无法进入,从而避免破裂。这种手术创伤小、恢复快,适合位置深、高龄或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目前已成为多数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式。
两种手术各有优劣,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案。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现在还可以通过“血流导向装置”(如密网支架)治疗复杂动脉瘤,通过改变血流方向,促进动脉瘤内血栓形成并逐渐愈合,大大提高了治疗成功率。
六、预防动脉瘤:从生活细节入手
对于未发现动脉瘤的人群,预防的核心在于保护脑血管健康:
•严控血压:高血压患者需规律服药,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避免血压剧烈波动;
•戒烟限酒:吸烟是动脉瘤的明确危险因素,戒烟能显著降低发病风险;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健康饮食: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多吃新鲜蔬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避免肥胖;
•适度运动:每周坚持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增强血管弹性;
•管理情绪:避免长期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防止血压骤升;
•定期体检:尤其是高危人群,别忽视脑血管筛查。
结语
颅内动脉瘤虽然凶险,但并非不可防、不可治。了解它的本质,认清高危因素,重视早期筛查,就能让这颗“脑内定时炸弹”无处遁形。记住,对于动脉瘤来说,“早发现、早评估、科学干预”是最好的应对之道。保护脑血管健康,从今天开始。
(王小卫 邢台市中心医院 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