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什么是脑动脉瘤介入治疗?不用开颅也能治

2025-08-05 18:0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提到脑动脉瘤,许多人会联想到“脑内定时炸弹”——这个血管壁上的异常膨出,一旦破裂可能引发致命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但现代医学已发展出一种“隐形手术刀”,无需开颅即可精准拆除这颗“炸弹”,它就是脑动脉瘤介入治疗。这项技术如何实现“微创治脑瘤”?让我们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一、什么是脑动脉瘤介入治疗?

脑动脉瘤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血管内通道实施的微创手术,其核心原理是利用导管技术将治疗器械送达病变部位,从内部“封堵”动脉瘤。整个过程如同“血管内的特工行动”:医生通过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将直径仅1-2毫米的微导管沿血管“导航”至脑部,再通过导管释放弹簧圈、支架或血流导向装置等器械,阻断血液流入动脉瘤腔,从而降低破裂风险。

与传统的开颅手术相比,介入治疗具有三大显著优势:

1.创伤小:仅需在体表留下针眼大小的创口,避免脑组织暴露和颅骨缺损;

2.恢复快:术后24小时可下床活动,3-5天即可出院,远低于开颅手术2-4周的恢复期;

3.适应症广:尤其适合高龄、合并心肺疾病或动脉瘤位置深在的患者。

二、介入治疗的“武器库”:四大核心技术解析

根据动脉瘤的形态和位置,医生会选择不同的“作战方案”:

1. 弹簧圈栓塞术:填满“气球”

适用于大多数囊状动脉瘤,尤其是瘤颈较窄的病例。医生将铂金弹簧圈通过微导管送入瘤腔,弹簧圈在血流作用下自动盘绕形成网状结构,促使血栓形成并封闭瘤腔。例如,一位52岁患者因突发剧烈头痛确诊前交通动脉瘤,采用弹簧圈栓塞术后3天即康复出院,术后6个月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

2. 支架辅助栓塞术:加固“危墙”

对于宽颈动脉瘤(瘤颈≥4mm)或形态不规则的病例,单纯弹簧圈可能滑入载瘤动脉。此时需先释放颅内支架覆盖瘤颈,形成“网兜”固定弹簧圈。支架还能改变血流方向,减少对瘤壁的冲击。研究显示,支架辅助技术使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成功率从65%提升至92%。

3. 血流导向装置:重塑“河道”

针对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直径>10mm),传统方法难以彻底栓塞。血流导向装置(如Pipeline密网支架)如同在血管内铺设一层“金属网”,覆盖瘤颈后引导血流沿支架表面流动,使瘤腔内血流停滞并形成血栓。这种“疏堵结合”的方式,让巨大动脉瘤的治愈率从30%跃升至80%。

4. 球囊辅助技术:临时“撑伞”

在栓塞过程中,医生可能使用可脱卸球囊临时阻断载瘤动脉血流,防止弹簧圈突入正常血管。这一技术尤其适用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等操作空间狭小的部位。

三、治疗全程揭秘:从术前准备到术后康复

1.术前评估:精准“定位”

通过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动脉瘤位置、大小和形态,利用3D重建技术模拟手术路径。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需提前控制基础疾病以降低手术风险。

2.术中操作:毫米级精准

在局部麻醉下,医生在患者腹股沟区穿刺股动脉,置入血管鞘后,将微导管在X线透视下逐步推进至脑部。整个过程患者保持清醒,可实时反馈感受。释放弹簧圈时,医生需精确计算填塞密度,避免过度栓塞导致载瘤动脉闭塞。

3.术后管理:严密监测

术后需卧床24小时,穿刺肢体制动6小时以防止出血。医生会通过经颅多普勒(TCD)监测脑血管痉挛,使用尼莫地平等药物预防脑缺血。患者需连续3天检测凝血功能,确保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发挥最佳效果。

四、常见问题解答

Q:介入治疗能彻底治愈动脉瘤吗?

A:对于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的闭塞率可达90%以上;已破裂动脉瘤因瘤壁脆弱,复发风险略高(约5%-10%),需定期随访。

Q:手术费用大概多少?

A:费用因器械选择和动脉瘤复杂程度而异。单纯弹簧圈栓塞约5-8万元,支架辅助需增加3-5万元,血流导向装置可能达15-20万元。部分耗材已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Q:术后需要注意什么?

A:术后1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和提重物,保持大便通畅;控制血压在120/80mmHg以下;戒烟限酒,减少血管刺激;定期复查脑血管造影,术后1年、3年、5年需长期随访。

五、技术革新:从“堵漏”到“生态修复”

近年来,介入治疗正朝着更智能、更精准的方向发展:

1.纳米涂层弹簧圈:表面携带抗肿瘤药物或生长因子,促进瘤颈内皮化;

2.可降解支架:在完成支撑使命后逐渐分解,避免永久性植入物带来的远期并发症;

3.机器人辅助导航:通过AI算法规划最优路径,提高复杂病例的操作安全性。

脑动脉瘤介入治疗的诞生,让人类首次实现了“在血管内修复血管”的医学奇迹。随着材料科学和影像技术的进步,这项技术正以每年5%-10%的速度优化,为更多患者带来“无痕治愈”的希望。如果您或家人不幸遭遇脑动脉瘤,请记住:无需谈“瘤”色变,微创时代已为生命开辟了新的通道。

(李松梅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介入一病区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