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的神秘“司令部”——大脑中,隐藏着一种潜在危险极大却常被忽视的病变——脑动脉瘤。它宛如一颗隐匿于大脑深处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给患者带来致命威胁。
一、脑动脉瘤是什么?
脑动脉瘤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而是脑动脉血管壁局部异常膨出形成的囊状结构。简单来说,就是脑血管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如同老化的气球般薄弱部位鼓起了包。其大小不一,小的可能仅有几毫米,大的则可能数厘米,犹如隐藏在血管中的“不定时炸弹”。
二、发病原因探秘
先天因素“埋雷”
部分患者源于先天性脑血管发育缺陷,血管壁肌层薄弱,弹性纤维缺失,使得血管壁难以承受正常血流压力,在长期血流冲击下逐渐向外膨出,形成动脉瘤。这就像出厂时就带有瑕疵的管道,在水流长期冲刷下更容易鼓包。
后天“引爆”因素
高血压是关键“导火索”之一,长期高血压致使血管壁承受巨大压力,加速血管内皮损伤,削弱血管壁强度,促使动脉瘤形成与生长;动脉硬化也难辞其咎,随着年龄增长,脂质沉积、血管壁增厚变硬、弹性降低,血管脆性增加,在血流动力学改变时易形成动脉瘤;此外,感染、创伤等因素也可能破坏血管壁结构,为动脉瘤的产生创造条件,例如头部外伤致血管局部受损,在后续修复过程中可能形成薄弱点,发展成动脉瘤。
三、症状隐匿,悄然来袭
脑动脉瘤在未破裂前,多数患者并无特异性症状,或仅有轻微头痛、头晕,很容易被误认为是疲劳、感冒等常见不适,从而放松警惕。但也有一些线索可寻,如眼部神经受压可能导致视力模糊、复视;动脉瘤体积较大时,可能引起局部脑组织受压,出现肢体无力、麻木等症状,不过这些表现往往缺乏特异性,易与其他脑部疾病混淆。
一旦动脉瘤破裂,病情则急转直下,剧烈头痛如雷击般袭来,多位于全头部或颈项部,常被患者描述为“一生中最严重的头痛”,同时伴有恶心、呕吐,严重者意识丧失,甚至来不及抢救便危及生命。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刺激脑膜,引发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此时患者畏光、畏声,稍有挪动便疼痛加剧。
四、诊断“拆弹”之路
影像学“侦查利器”
头颅 CT 血管造影(CTA)是常用筛查手段,快速无创,能清晰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如同给大脑血管拍一张高清“X 光片”,让医生直观看到血管上的“鼓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微小动脉瘤检测有一定优势,且无辐射风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诊断“金标准”,虽有一定创伤性,但能精准提供血管动态信息,准确判断动脉瘤结构细节,为后续治疗决策提供关键依据。
鉴别诊断“排雷”
需与脑出血、脑肿瘤等疾病仔细区分。脑出血多有高血压病史,起病急骤,CT 表现为脑实质内高密度影;脑肿瘤则有缓慢进展的颅内压增高及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影像学检查可见占位性病变,通过详细病史询问、症状分析及多种影像学检查对比,可逐一排除,精准锁定脑动脉瘤。
五、治疗策略:谨慎“拆弹”
手术夹闭“直接拆弹”
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如同派遣“拆弹专家”直抵病灶,用特制钛夹封闭动脉瘤颈,阻断血流进入瘤体,防止再破裂。适用于大部分位置表浅、易于到达的动脉瘤,术后复发率低,但创伤相对较大,对医生技术要求极高,需在显微镜下精细操作,避开重要血管、神经,确保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最大程度恢复。
介入栓塞“微创排险”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则是利用微导管将弹簧圈等栓塞材料送入动脉瘤腔,填塞瘤体,诱导血栓形成,达到闭塞动脉瘤目的。该方法创伤小、恢复快,尤其适合高龄、身体状况差或动脉瘤位置复杂的患者,不过存在一定复发可能,术后需定期复查,必要时再次补充栓塞。
脑动脉瘤虽凶险,但只要提高警惕,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能在这场与“定时炸弹”的较量中抢占先机,守护大脑健康,远离致命危机。
(王伟 社旗县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