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大脑里的“不定时炸弹”,深藏不露的颅内动脉瘤

2025-06-03 19:5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人类身体的最高指挥部——大脑深处,可能潜藏着一颗极其危险的“不定时炸弹”:颅内动脉瘤。它并非真正的肿瘤,而是大脑动脉血管壁上因脆弱而凸起的一个“小泡”。这个泡的血管壁比正常血管薄得多,在血流日夜不休的冲击下,它随时可能破裂,引发致命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更令人警惕的是,绝大多数动脉瘤在破裂前几乎没有任何症状,安静地潜伏,深藏不露,直到引爆的那一刻。

“炸弹”的构造:它为何如此危险?

想象一下一根老旧的自行车胎,某一处橡胶因老化而变薄,在高速骑行时,这个薄弱点会在内部压力下鼓出一个包。颅内动脉瘤的形成与之类似,是血流动力学、血管壁本身缺陷(如肌层缺失)以及遗传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颗“炸弹”的危险性取决于三点:

1. 大小:通常瘤体越大,破裂风险越高。

2. 形态:形态不规则(如出现子瘤)的动脉瘤比形态规则的更容易破裂。

3. 位置: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瘤承受的血流冲击更大,风险也更高。

最可怕的是,我们无法预测它何时会破裂。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用力排便、甚至血压的日常波动,都可能成为那根“引爆”的导火索。

引爆的代价:动脉瘤破裂的毁灭性后果

一旦动脉瘤破裂,血液会瞬间喷涌入大脑周围的蛛网膜下腔空间,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会立刻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被称为“霹雳样头痛”的剧痛——仿佛头被闪电击中或猛击了一下。随之而来的可能还有恶心、喷射性呕吐、颈项强直(脖子僵硬)、畏光,甚至迅速昏迷和死亡。

首次破裂的死亡率高达35%,即使幸存下来,患者也可能面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等。更严峻的是,出血后还可能发生致命的二次打击——脑血管痉挛,即大脑血管发生病理性收缩,导致脑缺血和脑梗死,这常常发生在出血后的第4到14天。

因此,动脉瘤的第一次破裂,就是一场生死浩劫。

排雷行动:如何发现并拆除“炸弹”?

既然这颗“炸弹”如此危险,我们能否在它爆炸前发现并拆除它呢?答案是肯定的。

1. 筛查与发现:谁需要提高警惕? 虽然不建议对所有人进行普筛,但以下高危人群应考虑进行脑血管检查:

· 有动脉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家族史(直系亲属中≥2人患病):这是最强的风险因素。

· 患有某些遗传性疾病:如多囊肾病、马凡综合征、Ehlers-Danlos综合征等。

· 长期 uncontrolled 的高血压和吸烟者:这两个是重要的可控风险因素。

· 既往有动脉瘤病史者:动脉瘤可能再生或多发。

主要的筛查手段是CTA(CT血管成像) 和MRA(磁共振血管成像),它们无创、快捷。而诊断的“金标准”是DSA(全脑血管造影),它能够最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和位置,为治疗提供精确导航。

2. 拆除“炸弹”:现代医学的两种微创“拆弹术” 一旦发现未破裂但有高风险因素的动脉瘤,医生会评估其破裂风险,并可能建议进行预防性干预。目前主流的两种微创手术方式堪称“拆弹专家”:

· 开颅夹闭术:这是传统而经典的方法。神经外科医生会精密地打开颅骨,在显微镜下找到动脉瘤的根部(瘤颈),然后用一个特制的钛金属夹将其夹闭,截断血液流入瘤体的通道。成功夹闭后,动脉瘤便不再有破裂风险。

· 介入栓塞术:这是更新、创伤更小的方式。医生像“走隧道”一样,从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插入一根微导管,在X光透视的引导下,一路将其送至大脑内的动脉瘤腔里。然后,通过导管向瘤体内填入极其柔软的铂金弹簧圈,直到将瘤腔完全填塞密实,从而阻断血流,消除破裂风险。对于某些复杂动脉瘤,还可以采用血流导向装置(密网支架),像在血管内铺一层新的管道一样,隔绝血流对动脉瘤的冲击,促使动脉瘤自行闭塞。

两种术式各有优劣,需要由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和介入科医生团队根据动脉瘤的具体情况和个人身体状况来共同决策。

结语:无需过度恐慌,但需科学警惕

大脑里的这颗“不定时炸弹”固然危险,但现代医学的“拆弹部队”已经拥有了精良的装备和技术。了解它、警惕它、用科学的方法应对它,我们就能在这场无声的战役中,最大限度地守护我们和所爱之人的大脑与生命。

(赵阳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神经内一科 主治医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