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您快看看我家孩子!新牙都长出来了,旧牙还没掉,嘴里两层牙,是不是得赶紧拔掉啊?”在儿科口腔科门诊,这样的焦急询问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孩子换牙期出现的“双排牙”,医学上称为“乳牙滞留”,是儿童换牙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不少家长看到孩子嘴里新旧牙齿“重叠”,第一反应就是“硬拔”,但这种做法可能会对孩子的口腔健康造成潜在伤害。本文将从“双排牙”的成因、危害、科学处理方法到预防措施,全面解读这一儿童口腔问题,让家长们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守护孩子的换牙期。
一、什么是“双排牙”?看清牙齿“交接班”的正常流程
儿童换牙期通常从6岁左右开始,到12岁左右结束,这个阶段乳牙逐渐脱落,恒牙相继萌出,完成牙齿的“新旧交替”。正常情况下,恒牙在萌出过程中会压迫乳牙牙根,使乳牙牙根逐渐吸收、变短,最终自然脱落,恒牙则在乳牙的位置上顺利萌出。
而“双排牙”恰恰是这个“交接班”过程出现了“延误”:恒牙已经萌出,但对应的乳牙却没有按时脱落,导致恒牙只能从乳牙的内侧或外侧“错位生长”,形成两排牙齿并存的现象。最常见的部位是下前牙,其次是上前牙和磨牙区。
从外观上看,“双排牙”表现为牙齿排列拥挤、参差不齐,新萌出的恒牙可能位置偏舌侧(下前牙)或唇侧(上前牙),与未脱落的乳牙形成明显的“双层结构”。有些孩子的乳牙松动不明显,甚至还很牢固,而恒牙已经冒出小半截,形成鲜明的“新旧对比”。
二、为什么孩子会出现“双排牙”?这些诱因家长要警惕
“双排牙”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这些诱因,才能从根源上预防问题的发生。
1.饮食过于精细,牙齿“缺乏锻炼”
这是导致“双排牙”最主要的原因。现代儿童饮食中,软烂食物占比过高,如粥、面条、蛋糕、果汁等,孩子很少吃需要用力咀嚼的食物(如粗粮、坚果、苹果、胡萝卜等)。乳牙在咀嚼过程中会受到生理性刺激,促进牙根吸收;如果咀嚼功能不足,乳牙牙根得不到足够的刺激,就会吸收缓慢,难以脱落,进而导致恒牙萌出受阻、错位生长。
比如,很多家长习惯把水果切成小块或打成泥给孩子吃,看似方便,却让牙齿失去了“啃咬”的机会。长期如此,乳牙就像“失去任务的士兵”,迟迟不肯“退位”。
2.恒牙萌出方向异常
恒牙在发育过程中,如果萌出方向出现偏差(如倾斜生长),无法正常压迫乳牙牙根,也会导致乳牙滞留。这种情况多与遗传因素或牙齿发育异常有关,比如恒牙牙胚位置偏移,萌出时没有对准乳牙牙根的正下方,而是从侧面“挤”出来,无法有效促使乳牙脱落。
3.乳牙病变或损伤
如果乳牙曾发生过龋齿(蛀牙)、根尖周炎等疾病,可能会影响牙根的正常吸收;乳牙受到外伤后,牙根与牙槽骨发生粘连,也会导致乳牙无法按时脱落。此外,乳牙过早龋坏导致牙冠破坏,孩子不敢用患牙咀嚼,进一步减少了对乳牙的刺激,加重滞留问题。
4.内分泌或发育因素
少数情况下,儿童甲状腺功能减退、颅骨锁骨发育不全综合征等疾病,会影响牙齿的发育和替换,导致乳牙滞留。这类情况通常还伴有其他症状,如生长发育迟缓、骨骼异常等,需要结合全身检查判断。
三、“双排牙”不及时处理,这些危害可能影响孩子一生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换牙期有点乱没关系,长大自然会好”,但“双排牙”如果长期不处理,可能会对口腔健康造成一系列不良影响,甚至影响面部发育和心理健康。
1.牙齿排列不齐,增加错颌畸形风险
滞留的乳牙会占据恒牙的正常萌出位置,导致恒牙只能错位生长,形成牙齿拥挤、排列不齐(如龅牙、虎牙、牙齿倾斜等)。错颌畸形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增加清洁难度,食物残渣容易堆积在牙齿缝隙中,导致龋齿、牙龈炎、牙周炎的发生率升高。
2.影响咬合功能和面部发育
牙齿排列异常会导致咬合关系紊乱,孩子可能出现咀嚼效率下降、发音不清等问题。长期用单侧牙齿咀嚼,还会导致面部不对称(大小脸);上下牙齿无法正常咬合,会影响颌骨的生长发育,严重时可能导致“地包天”“龅牙”等颌骨畸形,增加成年后正畸治疗的难度。
3.导致口腔卫生恶化
“双排牙”之间的缝隙容易嵌塞食物,且难以通过刷牙彻底清洁,久而久之会形成牙菌斑、牙结石,引发牙龈红肿、出血,甚至牙周组织萎缩。如果乳牙本身已有龋坏,还可能继发恒牙龋坏,影响恒牙的健康。
4.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换牙期的孩子正处于敏感的成长阶段,牙齿排列不齐可能会让孩子在社交中感到自卑,不敢开口笑,甚至回避与人交流,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四、发现“双排牙”,硬拔不可取!科学处理分三步走
当发现孩子出现“双排牙”时,家长最关心的就是“要不要拔”“怎么拔”。需要明确的是:硬拔不仅会让孩子痛苦,还可能损伤牙龈、牙槽骨或恒牙牙胚,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处理。正确的处理流程通常分为以下三步:
第一步:观察评估,判断乳牙是否需要拔除
发现“双排牙”后,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童口腔科就诊,由医生通过口腔检查和X光片(如根尖片)评估乳牙和恒牙的情况。
-如果乳牙已经明显松动(松动度在Ⅱ度以上),恒牙萌出不多,且位置基本正常,医生可能会建议暂时观察,同时让孩子多吃耐咀嚼的食物(如玉米、苹果、甘蔗等),通过生理性刺激促进乳牙脱落。多数情况下,松动的乳牙会在1-2个月内自然脱落。
-如果乳牙松动不明显(松动度Ⅰ度以下),或恒牙已萌出较多、位置明显偏移,乳牙滞留时间超过3个月,就需要及时拔除滞留乳牙,为恒牙腾出萌出空间。
第二步:规范拔除滞留乳牙,避免不当操作
拔除滞留乳牙属于口腔门诊小手术,但必须由专业医生操作,家长切勿自行用手或工具硬拔。
-拔牙前,医生会对孩子的口腔进行局部麻醉(通常采用表面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确保拔牙过程无痛;
-拔牙时,医生会使用专用的拔牙器械,轻柔地分离牙龈、拔除乳牙,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和恒牙牙胚;
-拔牙后,医生会让孩子咬紧棉球30分钟左右止血,告知家长术后注意事项(如24小时内不漱口、不吸吮伤口、不吃过硬过热食物等)。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滞留乳牙都需要立即拔除。如果恒牙萌出位置异常严重(如横向生长),单纯拔除乳牙可能无法解决问题,医生会结合牙齿发育情况,制定后续的正畸干预方案(如佩戴矫治器引导恒牙归位)。
第三步:追踪观察,必要时进行早期正畸干预
拔除滞留乳牙后,家长需定期带孩子复查(通常每3-6个月一次),观察恒牙的萌出情况。多数情况下,恒牙会在乳牙拔除后的半年内逐渐调整位置,恢复正常排列。
如果恒牙萌出后仍存在明显错位、拥挤,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牙齿发育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早期正畸干预(如佩戴活动矫治器、间隙保持器等)。早期正畸通常在8-10岁进行,此时颌骨仍有生长空间,通过干预可以引导牙齿和颌骨向正常方向发育,减少成年后正畸的难度和时间。
五、预防“双排牙”,从调整饮食习惯和口腔护理开始
“双排牙”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家长可以从孩子的日常饮食和口腔护理入手,为顺利换牙打下基础。
1.调整饮食结构,给牙齿“足够的锻炼”
从孩子1岁左右开始,逐渐增加食物的硬度和咀嚼难度,避免长期吃过于软烂的食物。
-2-3岁:可以让孩子尝试啃苹果、梨、玉米棒(切成小段)、煮软的胡萝卜等,锻炼咀嚼能力;
-4-6岁:适当吃一些坚果(如核桃、杏仁,需碾碎避免呛咳)、粗粮馒头、牛肉干等,通过咀嚼刺激乳牙牙根吸收;
-换牙期:鼓励孩子用双侧牙齿咀嚼,避免单侧咀嚼的习惯,让每颗牙齿都得到充分的“锻炼”。
2.做好乳牙日常护理,预防乳牙病变
乳牙的健康直接影响恒牙的替换,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每天早晚刷牙,使用含氟牙膏(3岁以下用米粒大小,3-6岁用豌豆大小),采用“圆弧法”刷牙,每次刷牙不少于2分钟;
-饭后漱口,及时清除食物残渣;
-定期带孩子做口腔检查(建议每6个月一次),发现龋齿、牙髓炎等问题及时治疗,避免乳牙因病变导致滞留。
3.关注换牙期信号,及时发现异常
家长可以定期观察孩子的牙齿情况,尤其是6-12岁换牙期:
-注意乳牙是否松动、脱落,恒牙是否在正常位置萌出;
-如果发现恒牙已萌出而乳牙未脱落,或牙齿排列明显异常,及时带孩子就医;
-避免用舌头舔、用手掰未脱落的乳牙,防止牙龈损伤或感染。
4.纠正不良口腔习惯,保护牙齿发育
换牙期的不良习惯可能影响牙齿排列,如咬手指、咬嘴唇、吐舌头、用口呼吸等,家长要及时纠正。如果孩子有长期用口呼吸的情况(如因鼻炎、腺样体肥大导致),需及时治疗原发病,避免颌骨和牙齿发育异常。
六、常见误区解答:关于“双排牙”的那些疑惑
误区1:孩子乳牙没掉,新牙长出来了,必须马上拔掉乳牙?
不一定。如果乳牙松动明显,可先通过咀嚼锻炼观察1-2个月;若乳牙不松动、恒牙错位明显,才需要及时拔除。盲目过早拔牙可能导致牙龈损伤,或因恒牙萌出空间过大而出现位置异常。
误区2:拔掉滞留乳牙后,恒牙会自己长齐,不用管?
多数情况下,恒牙会逐渐调整位置,但如果错位严重(如横向生长、拥挤明显),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早期干预。家长切勿抱有“长大后自然会好”的侥幸心理,以免错过最佳矫正时机。
误区3:孩子怕疼,能不能等乳牙自己掉,不用拔牙?
如果乳牙长期滞留(超过3个月),会导致恒牙错位加重,增加后续治疗难度。目前儿童拔牙多采用无痛麻醉技术,孩子的不适感轻微,家长无需过度担心“疼痛”问题,更应重视长期危害。
误区4:“双排牙”只影响美观,对健康没什么大影响?
错。“双排牙”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导致咬合异常、口腔卫生恶化、颌骨发育畸形等问题,甚至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处理才能避免连锁反应。
孩子的换牙期是口腔发育的关键阶段,“双排牙”看似小事,若处理不当可能影响一生。作为家长,既要避免“硬拔”的冲动,也要克服“顺其自然”的侥幸心理,通过科学观察、及时就医、调整饮食和加强护理,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换牙期。记住:每个孩子的牙齿发育情况不同,具体处理方案需由专业医生判断,让我们用耐心和科学的方法,为孩子的口腔健康保驾护航。
(白璐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 口腔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