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
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是指乳腺癌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因淋巴系统受损导致淋巴液回流受阻,淋巴液在组织间隙积聚,从而引发的肢体肿胀等情况。这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在 20% 左右,且术后 6 个月发生率达 45%~60%,80% 的患者在术后 1 年内面临这一风险。
二、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成因
(一)手术因素
乳腺癌手术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这会直接损伤淋巴管,破坏淋巴引流通路,导致淋巴液回流能力下降。手术创伤越大,组织炎症反应越强烈,可能影响淋巴系统正常功能。
(二)放疗因素
放疗是乳腺癌术后常用的辅助治疗手段,但放疗会对淋巴结和淋巴管造成辐射损伤,导致淋巴管纤维化、堵塞,进一步加重淋巴液回流障碍。
(三)感染因素
术后伤口感染、上肢皮肤破损、蚊虫叮咬等引发的炎症,会导致局部血管扩张、液体渗出增加,受损的淋巴系统无法及时清运,加剧水肿。
(四)其他因素
肥胖(BMI>25kg/m²)、年龄≥60 岁、有高血压疾病等,也是导致术后出现淋巴水肿的重要原因。此外,术后康复措施不当,如过度活动或不恰当的按摩,可能加剧淋巴水肿症状。
三、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症状
(一)肿胀
肿胀是淋巴水肿最明显的症状,通常从手指尖到上臂都有可能出现肿胀,可能局限于某些区域如手部,或者整个手臂都会肿胀。患侧上肢周径比健侧粗 3cm 以下为轻度水肿,多限于上臂近端,常发生在术后短期内;患侧上肢周径比健侧粗 3~6cm 为中度水肿,水肿范围影响到整个上肢,包括前臂和手背;患侧上肢周径比健侧粗 6cm 以上为重度水肿。
(二)疼痛与感觉异常
患者可能会感到疼痛、麻木、无力,患肢有沉重、僵硬、紧绷感。
(三)皮肤变化
皮肤会变厚、不平滑,表面角化,甚至可能出现溃疡、感染等并发症。
(四)功能受限
手臂活动受限,穿衣或佩戴饰品感觉紧绷,影响正常生活。
四、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诊断
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诊断主要由专门医生在乳腺癌手术后约 6 个月评估,因为大多数患者在此期间出现症状。诊断方法包括观察照片、测量肘部以上的臂围、测量手臂体积(Perometer),以及进行其他检查,如淋巴管造影、超声、ICG 淋巴造影、淋巴闪烁扫描、MRI、CT 扫描等,具体检查方法取决于医生的判断。
五、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治疗
(一)综合消肿治疗(CDT)
这是目前国际上治疗淋巴水肿的金标准,也是一个标准的护理方法,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感染,使用温和的护肤品,避免刺激皮肤。
- 手法淋巴引流:通过专业的按摩手法,沿着淋巴回流方向进行按摩,促进淋巴液流动。
- 压力治疗:使用压力绷带或压力衣,为肢体提供外部压力,促进淋巴回流。
- 功能锻炼:在专业指导下进行适量的上肢运动,如握拳、伸展、旋转等,有助于改善淋巴循环。
(二)物理治疗
包括高频电疗、超声治疗等,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水肿。
(三)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来减轻水肿和疼痛,如利尿剂、消炎药等。
(四)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淋巴水肿,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淋巴管重建术、植皮术等。
六、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预防
(一)做好自我保护
- 避免在患侧上肢进行抽血、注射、测量血压等操作。
- 避免患肢过度劳累和受伤,不做增加患肢阻力的剧烈重复运动。
- 保持患肢皮肤尤其是褶皱处和手指间隙清洁干燥,避免蚊虫叮咬。
- 做家务或种花时可戴手套,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
(二)生活方式调整
-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尤其是手臂下垂。
- 睡眠时可将患肢适当垫高,促进淋巴回流。
- 保持理想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建议选择低盐、低脂的饮食,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
(三)穿戴弹力袖套
弹力袖套能够通过施加适当压力,帮助淋巴液回流,减少水肿发生。选择合适尺码的袖套,每日穿戴时间根据医生建议进行调整,避免过紧或过松。
(四)术后早期活动
乳腺癌术后,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尽早进行上肢活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建议从简单的握拳、屈肘动作开始,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强度,避免剧烈运动。
(五)心理支持
淋巴水肿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因此需要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面对治疗。
(六)定期随访
乳腺癌术后患者应定期随访,监测淋巴水肿的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总之,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虽然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但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患者完全可以有效控制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希望患者和家属能够充分了解相关知识,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
(赵玲珍 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 乳腺.甲状腺.胸外科 主管护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