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是最为常见的两种类型,它们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急救处理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对于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
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由于脑部血管狭窄或阻塞,导致血液无法正常供应到相应的脑组织区域,从而引起脑细胞缺氧坏死。这种情况通常是逐渐发生的,患者在发病前可能会有一些短暂的先兆症状,如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等。而出血性脑卒中则是因为脑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脑实质内,形成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其发病往往较为突然且剧烈,患者可能会突然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病情进展迅速。
从生死差异来看,缺血性脑卒中如果能够及时恢复血流灌注,部分受损的脑功能有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通过溶栓治疗、取栓手术等手段,可以打通堵塞的血管,拯救濒死的脑细胞。然而,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相对较差,因为血液在颅内积聚会对脑组织造成严重的机械性损伤,而且血肿周围的水肿也会进一步加重脑组织的损害。大量的出血可能导致颅内压急剧升高,引发脑疝,这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急救过程中,两者有着截然不同的禁忌。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时间就是大脑,尽早进行溶栓治疗是关键。但在进行溶栓前,必须排除出血的可能性,因为如果误将溶栓药物用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会加剧出血,使病情恶化。所以,不能随意给疑似脑卒中患者使用止血药或抗凝药,以免干扰后续的正确诊断和治疗。
而对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首要的任务是控制出血、降低颅内压。此时应绝对避免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这类药物会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出血量。同时,要保持患者安静,避免搬动患者头部,防止因体位变动导致出血加重。在转运过程中,也要尽量平稳,减少震动和颠簸。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脑卒中,现场的初步判断都极为重要。当发现有人突然晕倒、不省人事或出现一侧肢体瘫痪等症状时,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让患者保持仰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误吸导致窒息。不要自行给患者喂水、喂药或进食,以免引起呛咳或加重病情。
医护人员到达后,会迅速对患者进行评估和检查,包括头颅CT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是缺血还是出血性脑卒中,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家属和旁观者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提供准确的病史信息,帮助医生尽快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决策。
总之,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虽然都是脑卒中的常见类型,但它们的生死差异明显,急救禁忌也各不相同。只有准确识别、及时救治并遵循科学的急救原则,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机会,为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张晓燕 鹤壁市人民医院 脑卒中中心 副主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