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尿常规检查中,“尿蛋白阳性”一定意味着肾脏有问题吗?可能还有哪些原因?

2025-08-25 18:0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尿常规检查报告中,“尿蛋白阳性” 往往会让很多人心头一紧,下意识地认为自己的肾脏出了问题。但实际上,尿蛋白阳性并非肾脏疾病的 “专属信号”,它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需要结合具体情况综合判断。

首先,我们要了解尿蛋白阳性的基本含义。健康人的尿液中仅含有微量蛋白,普通尿常规检查通常无法检测到,结果会显示为阴性。当尿液中的蛋白含量超过一定限度(24小时尿蛋白超过150毫克),尿常规检查就会显示阳性,医学上称为蛋白尿。很多人会把蛋白尿和肾脏疾病直接划等号,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肾脏确实是过滤蛋白的重要器官,肾小球的滤过膜和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共同作用,能阻止血液中的蛋白大量进入尿液。一旦肾脏受损,比如患有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糖尿病肾病等疾病,滤过或重吸收功能出现异常,就可能导致蛋白漏入尿液,形成病理性蛋白尿。但除了肾脏疾病,还有不少其他因素会导致尿蛋白阳性,这些情况被称为生理性或暂时性蛋白尿,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

剧烈运动是导致尿蛋白阳性的常见原因之一。当我们进行长跑、举重、高强度健身等剧烈运动时,身体处于极度应激状态,肾脏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暂时增加,使得原本无法通过的蛋白进入尿液。这种情况在运动员或平时运动较少、突然进行剧烈运动的人群中较为常见。一般来说,停止运动后休息一段时间,再次检查尿常规,尿蛋白就会恢复正常。比如有位年轻男性,在参加完马拉松比赛后第二天进行体检,发现尿蛋白阳性,他十分担心自己肾脏有问题,但一周后复查,结果就转为阴性了,这就是典型的运动性蛋白尿。

体位也是影响尿蛋白检测结果的一个因素,医学上称为体位性蛋白尿。这种情况多见于青少年,通常在站立或行走一段时间后,尿常规检查会出现尿蛋白阳性,而平躺休息后再检查则为阴性。其原因可能与青少年的脊柱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有关,当身体处于直立位时,脊柱前凸会压迫肾静脉,影响肾脏的血液回流,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加,从而出现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一般属于生理性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脊柱发育逐渐成熟,这种情况会自行消失,通常不会对肾脏功能造成影响。

发热也是引起尿蛋白阳性的常见原因之一。当人体因感染、炎症等原因出现发热症状时,体温升高会导致机体的代谢率加快,血液循环加速,肾脏的血流灌注也会相应增加。同时,发热还可能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暂时性增加,使得蛋白更容易从血液中漏入尿液,从而出现蛋白尿。这种因发热引起的蛋白尿通常是暂时性的,随着体温恢复正常,尿蛋白也会随之消失。比如有位患者因感冒发热至 39℃,尿常规检查发现尿蛋白阳性,在感冒痊愈、体温恢复正常后再次检查,尿蛋白就转为阴性了。

此外,一些生理因素也可能导致尿蛋白阳性。比如在剧烈情绪波动、寒冷刺激、摄入大量高蛋白食物后,都可能出现暂时性的蛋白尿。女性在月经期,由于尿液可能受到经血的污染,也可能导致尿常规检查出现尿蛋白阳性的假象,这种情况属于假性蛋白尿,并非真正的肾脏问题或蛋白漏出。

综上所述,尿常规检查中出现尿蛋白阳性并不一定意味着肾脏有问题,可能是由剧烈运动、体位变化、发热、生理因素等多种原因引起的暂时性或生理性蛋白尿。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病理性蛋白尿的可能,尤其是当尿蛋白阳性持续存在、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水肿、高血压、尿频尿急尿痛等)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检查、肾脏超声等,以明确病因,避免延误病情。

因此,当拿到尿常规检查报告显示尿蛋白阳性时,不必过于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应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咨询医生的专业意见,进行必要的复查和进一步检查,以便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及时的处理。

(王镇锋 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医学检验科 主管技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