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工作中,常常有患者在手术前会问:“医生,我明天手术,今晚真的一点东西都不能吃、一口水都不能喝吗?” 这种对麻醉前禁食禁水的疑问十分常见,而背后蕴含的是保障手术安全的重要原则。看似简单的 “不吃不喝”,实则是医学领域经过百年实践总结出的防护措施,直接关系到患者在麻醉和手术过程中的生命安全。
麻醉前禁食禁水的核心目的,是防止术中呕吐和误吸。正常情况下,我们的食道和胃之间有一个类似 “阀门” 的结构 —— 贲门括约肌,它能阻止胃里的食物反流回食道。但在麻醉状态下,尤其是全身麻醉时,人体的保护性反射会被抑制,贲门括约肌的功能也会减弱甚至消失。此时如果胃里存有食物或液体,就可能顺着食道反流至口腔,而麻醉状态下患者无法自主咳嗽或吞咽,这些反流物很可能被吸入气管和肺部,引发严重的后果。一旦发生误吸,胃酸会灼伤气管黏膜,食物残渣可能堵塞气道,导致窒息、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有数据显示,即使是少量的胃内容物误吸,也可能使患者的术后肺部感染风险增加 3-5 倍,大大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难度。
那么,不同类型的食物和饮品,禁食禁水的时长究竟该如何把握呢?这并非简单的 “一刀切”,而是要根据食物的消化难度来区别对待。
对于清流质食物,比如清水、过滤后的果汁、无渣的清茶、运动饮料等,在麻醉前的禁食时间相对较短,通常为 2 小时。这类液体在胃内停留时间短,消化吸收快,2 小时左右就能基本排空,既能在术前为患者补充一定水分,减少口渴感,又能降低反流误吸的风险。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清流质不包括牛奶、豆浆等看似稀薄却属于高蛋白、高脂肪的饮品,因为它们的消化速度与固体食物更为接近。
母乳的禁食时间则需要延长至 4 小时。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虽然相较于配方奶更容易被婴儿消化吸收,但在胃内的排空速度仍慢于清流质。对于婴幼儿来说,术前严格遵守母乳的禁食时长,能有效降低术中反流误吸的可能性,这也是儿科麻醉中特别强调的一点。
而对于配方奶、牛奶以及半流质食物,如粥、面条、蛋羹等,禁食时间需要达到 6 小时。这些食物成分复杂,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在胃内的消化过程相对缓慢,排空时间较长。如果未能遵守足够的禁食时间,胃内残留的食物就可能成为术中的安全隐患。
最难消化的固体食物,包括米饭、肉类、油炸食品、蔬菜等,禁食时间则需要达到 8 小时甚至更长。这类食物在胃内需要经过充分的研磨和消化液的分解才能被排空,尤其是高脂肪、高纤维的食物,消化时间会进一步延长。比如油炸食品中的脂肪会延缓胃排空,而蔬菜中的粗纤维可能在胃内形成食糜团,更难被快速消化。因此,对于计划在上午进行手术的患者,通常建议在前一天晚上 10 点后就不再进食固体食物,以确保胃内充分排空。
当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禁食禁水的时长可能需要灵活调整。例如,对于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胃肠动力可能受到影响,胃排空时间会延长,医生可能会适当延长禁食时间。而对于急诊手术患者,由于病情紧急,往往无法严格遵守常规的禁食禁水时长,此时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最后一次进食的时间和食物种类,评估胃内残留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选择更安全的麻醉方式等,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此外,还有一些常见的误区需要澄清。有些患者认为,术前服用药物时喝点水没关系,其实这种情况需要提前与医生沟通。对于必须服用的药物,如降压药、抗癫痫药等,医生通常会允许用少量水(一般不超过 50ml)送服,以确保药物疗效,同时避免因停药导致病情波动。但具体哪些药物可以服用、服用时能喝多少水,都需要听从医生的专业指导。
还有些患者担心禁食禁水时间太长会导致饥饿、口渴或体力不支,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术前的短暂禁食禁水虽然可能带来一些不适,但与术中可能发生的误吸风险相比,显然是值得的。而且,对于手术时间较长或体质较弱的患者,医生会在术中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为其补充水分、电解质和营养物质,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
总之,麻醉前的禁食禁水是保障手术安全的重要环节,每一个时长的规定都基于严谨的医学研究和临床经验。作为患者,严格遵守医生告知的禁食禁水时间,主动向医生说明自己最后一次进食进水的情况和食物种类,是对自身安全负责的表现。而医生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禁食方案,在安全与舒适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确保手术能够顺利进行。
(王延飞 南阳市中心医院 麻醉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