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小儿麻醉,家长最关心的智力影响问题

2025-08-21 10:0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作为儿科麻醉医生,每次术前访视时,总能从家长眼中看到同样的焦虑:“医生,麻药会不会影响孩子脑子?”“这么小的孩子用麻醉,会不会变笨?”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毕竟孩子的智力发育是家庭最珍视的财富。今天,我们就用科学证据和临床经验,一次性讲清楚小儿麻醉与智力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明确的是,目前没有任何权威证据能证明单次、短时间的小儿麻醉会对智力产生长期负面影响。这不是安慰性的说法,而是基于全球数百万例临床数据和数十项大型研究得出的结论。2016 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曾发布过一则安全警示,提到 3 岁以下儿童多次接受全身麻醉或长时间暴露于麻醉药物,可能会对大脑发育产生潜在影响。但这则警示有两个关键前提:一是 “多次”(通常指 3 次及以上),二是 “长时间”(一般超过 3 小时)。这就像我们日常吃饭,偶尔一次吃得过饱不会伤胃,但长期暴饮暴食才可能引发问题,麻醉药物的影响也遵循类似的逻辑。

为什么家长会有这样的顾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麻醉原理的不了解。儿童麻醉的核心是通过药物让孩子进入类似深度睡眠的状态,在此过程中,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会被精密监测和调控。现代麻醉药物的作用具有高度可逆性,就像给电子设备按下暂停键,手术结束后药物会被身体快速代谢排出,“暂停” 的神经功能也会逐渐恢复。我们可以把大脑比作一台精密的电脑,麻醉更像是暂时关闭显示器和输入设备,主机的核心运算功能始终在保护下正常运行。

当然,医学研究从未停止对这个问题的探索。2019 年《柳叶刀》杂志发表的一项涉及 7 个国家的大型研究显示,对婴幼儿进行单次短时间麻醉(小于 1 小时),与清醒状态下接受手术的孩子相比,到 5 岁时的智力测试得分没有统计学差异。另一项针对早产儿的研究更具说服力,这些出生时就可能面临神经发育风险的孩子,在接受必要的麻醉手术后,长期随访显示其认知能力与未接受麻醉的早产儿并无显著差异。

那为什么会有 “麻醉影响智力” 的传言呢?这里有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需要澄清。首先,手术本身可能带来应激反应,尤其是长时间手术,身体的炎症反应可能对神经系统产生暂时影响,但这与麻醉药物无关。其次,部分需要手术的孩子本身就存在基础疾病,比如先天性心脏病、神经系统畸形等,这些疾病本身就可能影响发育,却被错误地归咎于麻醉。还有一种情况是术后恢复期的短暂认知变化,比如孩子术后几天内出现烦躁、嗜睡等,这其实是身体应对手术创伤的正常反应,就像成年人感冒后会觉得头晕乏力一样,通常几周内就会完全恢复,并非智力受损。

对于必须接受多次或长时间麻醉的孩子,现代医学也有成熟的应对方案。麻醉医生会采用 “多模式镇痛” 技术,减少单一麻醉药物的用量;通过精准的药物配比,降低神经细胞的暴露风险;术中还会使用脑功能监测设备,实时观察大脑活动状态,就像给大脑装了一个 “安全警报器”。这些技术的应用,让高风险麻醉的安全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作为家长,在孩子需要接受麻醉手术时,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配合医生做好术前准备:比如按照要求禁食禁水,避免术中呕吐误吸;如实告知医生孩子的过敏史和既往病史,帮助医生制定更安全的麻醉方案;术后按照护士的指导进行护理,让孩子在舒适的环境中恢复。过度的焦虑不仅会影响家长的判断,还可能通过情绪传递给孩子,增加他们对手术的恐惧。

最后想告诉大家的是,儿童麻醉学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每一种用于儿童的麻醉药物都经过了数十年的安全性验证。全球每年有数百万儿童接受麻醉手术,正是这些技术的进步,让许多原本无法治疗的疾病有了治愈的可能。我们理解家长的担忧,但更希望用科学的证据消除不必要的恐惧 ——在专业医疗团队的保障下,麻醉带来的风险远小于疾病本身对孩子健康的威胁,而智力受损,更是被无数研究证明的小概率事件。

当孩子因为疾病需要手术时,家长与医生的信任和配合,才是帮助孩子顺利康复的关键。与其纠结于 “麻醉是否影响智力” 这样的伪命题,不如相信现代医学的进步,相信那些每天都在为儿童安全麻醉而努力的专业团队。毕竟,让孩子摆脱疾病困扰,健康快乐地成长,才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王延飞 南阳市中心医院 麻醉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