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体检抽血时,你是否注意过护士手中的采血管里,血液颜色有时鲜红如樱桃,有时暗红似葡萄酒,甚至偶尔会出现淡粉色或乳白色的样本?这并非采血失误,而是不同血液成分、检测目的与采血管处理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看似简单的颜色差异,实则是人体健康状况的 “直观密码”,背后藏着严谨的医学原理。
一、最常见的 “红白差异”: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天然区别
体检中最易观察到的血液颜色差异,来自动脉血与静脉血的本质不同。我们平时抽血多为静脉血,颜色通常呈暗红色,这是因为静脉血在完成氧气输送任务后,携带了身体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率降低,呈现出暗沉的色调。这类血液主要用于血常规、生化指标(如肝功能、血糖)等基础检测,采血管通常为紫色(含 EDTA 抗凝剂)或黄色(含分离胶)。
而在特殊检查中(如血气分析),医生会采集动脉血,此时血液会呈现明亮的鲜红色。动脉血从心脏泵出,携带大量氧气准备输送到全身组织,血红蛋白处于 “满载氧气” 状态,在光线折射下呈现出鲜艳的红色。由于动脉血压力较高,采血时需使用专用的动脉采血针,采血管多为肝素抗凝的绿色或蓝色,且采集后需立即密封送检,避免氧气流失影响检测结果。
这种 “红白差异” 是人体循环系统的正常表现,无需担心。但如果静脉血颜色异常鲜红,可能提示血液中含氧量异常升高(如过度通气);若动脉血颜色偏暗,则需警惕肺部通气功能或心脏供血问题,需结合临床进一步检查。
二、采血管 “添加剂魔法”:让血液变色的 “幕后推手”
除了血液本身的差异,采血管中的添加剂也是改变血液颜色的重要因素。体检时护士会根据检测项目选择不同颜色的采血管,这些颜色对应的添加剂会与血液发生反应,形成不同颜色的样本状态。
以凝血功能检测常用的蓝色采血管为例,管内含有枸橼酸钠抗凝剂,能阻止血液凝固。当血液注入后,抗凝剂与血液充分混合,样本会保持液态,颜色与静脉血一致为暗红色。但如果抗凝剂剂量不足或血液未充分混匀,部分血液可能凝固,出现 “红色凝块 + 暗红色液体” 的分层现象,这种样本会被判定为不合格,需要重新采血。
更直观的颜色变化来自血糖检测的灰色采血管,管内的氟化钠和草酸钾不仅能抗凝,还能抑制糖酵解。血液注入后,部分样本可能因细胞代谢暂时减慢,呈现轻微的淡红色,但不影响检测结果。而用于血清检测的黄色采血管(含分离胶),在离心后会出现明显分层:上层淡黄色的透明液体是血清,下层则是暗红色的血细胞,这种 “黄红分层” 是正常现象,血清正是检测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的关键样本。
需要注意的是,若采血管内添加剂失效(如过期),血液可能出现异常颜色,如暗褐色、灰黑色,这类样本会直接影响检测准确性,因此体检中心会严格把控采血管的储存和使用期限。
三、异常颜色血液:身体发出的 “健康预警信号”
虽然多数血液颜色差异是正常生理或操作导致,但少数异常颜色可能是身体健康问题的信号,需要引起重视。
如果抽血时发现血液呈淡粉色,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采血时混入了过多空气,空气与血液混合后形成泡沫,使血液颜色变浅,这种情况通常不影响检测;二是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过低(如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是决定血液颜色的关键成分,浓度降低会导致血液颜色变浅,这类人群通常还会伴随头晕、乏力等症状,需结合血常规报告进一步排查。
更需要警惕的是乳白色或浑浊状的血液,医学上称为 “乳糜血”。这种情况多因血液中甘油三酯含量过高(如高脂血症),导致血浆呈乳白色。乳糜血会严重干扰生化检测结果,如使血糖、肝功能指标出现假性升高或降低,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调整饮食(低脂饮食)、增加运动,1-2 周后重新采血复查。若乳糜血持续存在,可能提示严重的代谢疾病或肝胆疾病,需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
此外,若血液颜色呈暗褐色或酱油色,可能是红细胞破裂(如溶血性贫血)导致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浆中,形成 “血红蛋白尿” 的前兆。这种情况较为罕见,但属于急症,患者可能伴随尿液颜色加深(如酱油色尿)、黄疸等症状,需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四、体检抽血小贴士:让样本更准确,结果更可靠
了解血液颜色差异的原因后,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准备,让体检抽血更顺利,样本更准确:
采血前合理饮食:体检前一天晚餐宜清淡,避免高脂、高糖食物,晚上 8 点后禁食(可少量饮水),避免因食物影响导致乳糜血或血糖异常,进而影响血液颜色和检测结果。
配合护士操作:采血时尽量放松手臂,避免过度紧张导致血管收缩,增加采血难度。若护士需要多次穿刺,不要随意移动手臂,防止采血管内混入过多空气或导致血液凝固。
关注样本状态:采血后可留意采血管内血液颜色,若出现明显异常(如乳白色、暗褐色),可及时告知护士,便于医生提前关注检测结果,必要时安排复查。
重视报告解读:拿到体检报告后,不仅要关注数值是否在正常范围,也可结合抽血时的血液颜色,若报告提示贫血、高脂血症等问题,及时咨询医生,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
总之,体检时血液颜色的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医学检测原理、血液成分与身体状况共同作用的结果。多数情况下无需担心,但了解这些颜色背后的秘密,既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配合体检,也能及时发现身体发出的健康预警,让体检真正发挥 “早发现、早干预” 的作用。
(翟延洁 睢县人民医院 检验科 主管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