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检报告中,不少人会看到 “红细胞计数偏低”“血红蛋白浓度下降” 的提示,第一反应往往是 “我是不是贫血了?”。事实上,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是贫血的重要信号,但二者并非绝对等同 —— 前者是诊断贫血的核心指标,却需结合临床症状、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不能仅凭单一数值直接定论。
要理解这一关系,首先需要明确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 “职责”。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其核心功能是携带氧气并输送到全身组织器官;而血红蛋白则是红细胞内负责结合和运输氧气的关键蛋白质,相当于红细胞的 “氧气搬运工”。健康成年人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有明确参考范围(成年男性红细胞 4.3-5.8×10¹²/L、血红蛋白 130-175g/L;成年女性红细胞 3.8-5.1×10¹²/L、血红蛋白 120-155g/L),当这两个指标中的一项或两项低于对应人群的正常下限,医学上称为 “红细胞减少” 或 “血红蛋白减少”,这是判断贫血的首要依据。
从病理逻辑来看,贫血的本质是 “血液携氧能力下降”,而红细胞数量减少、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正是导致携氧能力不足的最常见原因。比如缺铁性贫血患者,由于铁元素缺乏,血红蛋白合成受阻,会出现血红蛋白先降低、随后红细胞数量也减少的情况;巨幼细胞性贫血因叶酸或维生素 B₁₂缺乏,红细胞成熟障碍,会出现红细胞数量减少且体积变大,血红蛋白浓度也随之下降。在多数情况下,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低与贫血直接相关,约 90% 以上的贫血患者会同时出现这两项指标异常。
但并非所有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低的情况都是贫血,还存在两种特殊情况需要区分。一种是 “生理性稀释”,比如大量饮水、输液后,血液被水分稀释,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浓度会暂时下降,但实际总量并未减少,身体也不会出现缺氧症状,这种情况并非真正的贫血,通常在水分代谢平衡后指标会恢复正常。另一种是 “实验室误差”,比如采血时标本溶血、检测仪器校准偏差等,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假性偏低,此时若复查,指标往往会回归正常范围,无需过度担忧。
更重要的是,即使确诊贫血,也需要明确 “贫血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症状”。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低只是表面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同的病因:除了常见的营养缺乏(缺铁、缺叶酸),还可能是慢性失血(如胃溃疡出血、月经过多)、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慢性疾病消耗(如肾病、肿瘤)等。若仅发现指标低却不进一步检查,可能会遗漏严重的基础疾病,延误治疗。
那么,如何正确判断自己是否贫血?除了关注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值,还需结合以下三点:一是观察临床症状,贫血患者常出现乏力、头晕、面色苍白、心慌、气短等缺氧表现,若指标偏低但无任何不适,可能是生理性波动;二是查看其他血常规指标,比如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等,这些指标能帮助区分贫血类型(如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多为缺铁,大细胞性贫血多为叶酸缺乏);三是结合病史和进一步检查,比如女性需关注月经情况,老年人需排查消化道出血或肿瘤,必要时进行铁代谢、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病因。
在日常生活中,若发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偏低,无需盲目恐慌,也不能忽视。首先应咨询医生,排除生理性因素和实验室误差;若确诊贫血,需根据病因调整:营养缺乏者可通过饮食补充(如缺铁多吃瘦肉、动物肝脏,缺叶酸多吃绿叶蔬菜),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补充剂;若怀疑慢性失血或骨髓疾病,需及时完善相关检查,针对原发病治疗。同时,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指标变化,也是判断治疗效果和调整方案的关键。
总之,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低是贫血的重要提示,但不能简单画等号。正确的做法是将指标异常作为 “健康预警信号”,通过专业医疗评估明确原因,既避免因过度焦虑盲目补铁,也防止因忽视指标延误潜在疾病的诊治 —— 只有结合全面信息综合判断,才能真正守护血液健康。
(翟延洁 睢县人民医院 检验科 主管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