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贫血患者输血前,为啥要查血型和血红蛋白?

2025-01-16 15:3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不能运输足够的氧至组织而产生的综合征。输血作为治疗贫血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临床中应用广泛。然而,输血并非简单的“血液补充”,而是一项需要严格遵循医学规范和科学原则的治疗操作。在输血前,对贫血患者进行血型和血红蛋白的检测至关重要,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两项检测的必要性。

一、查血型的必要性
1. 确保输血安全,避免溶血反应

血型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根据红细胞表面抗原的不同,人类血型主要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此外还有Rh血型系统等。不同血型的血液之间存在抗原-抗体反应,如果输注了与患者血型不匹配的血液,可能引发严重的溶血反应。

溶血反应是输血过程中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当受血者的血浆中含有针对供血者红细胞抗原的抗体时,这些抗体会与供血者的红细胞结合,导致红细胞破裂溶解,释放出大量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进入血液循环后,可能堵塞肾小管,引起急性肾衰竭;同时,溶血过程中释放的炎症介质还会引发发热、寒战、腰背酸痛等全身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例如,A型血的患者血浆中含有抗B抗体,如果输注了B型或AB型血液,抗B抗体就会与B型或AB型红细胞表面的B抗原结合,引发溶血反应。因此,通过输血前查血型,可以确保为患者输注与其血型相匹配的血液,避免溶血反应的发生,保障输血安全。

2. 预防输血相关免疫反应

除了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外,人体血液中还存在许多其他血型系统,如MNS、Kell、Duffy等。这些血型系统的抗原虽然不如ABO和Rh抗原常见,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引发输血相关免疫反应。

当患者输注了含有其血液中不存在的抗原的血液时,其免疫系统可能会识别这些抗原为“异物”,并产生相应的抗体。这些抗体可能会在后续的输血或妊娠中引发溶血性输血反应或新生儿溶血病。通过输血前查血型,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血型情况,避免输注含有潜在致敏抗原的血液,预防输血相关免疫反应的发生。

3. 指导临床治疗和预防

对于一些特殊血型的患者,如Rh阴性血型(俗称“熊猫血”),由于其血型较为罕见,在临床输血中可能会面临血源紧张的问题。因此,在输血前查血型,可以提前了解患者的血型情况,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

例如,对于Rh阴性血型的贫血患者,如果需要输血,应尽量选择Rh阴性血型的血液;如果暂时无法获得Rh阴性血型的血液,可以考虑采用自体输血或血液稀释等方法进行治疗。同时,对于Rh阴性血型的孕妇,在孕期应进行抗D免疫球蛋白注射,预防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

二、查血红蛋白的必要性
1. 评估贫血程度,指导输血决策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运输氧的特殊蛋白质,其含量是反映贫血程度的重要指标。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浓度为120-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当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时,即可诊断为贫血。

贫血的程度可以根据血红蛋白浓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轻度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为90-120g/L(女性为90-110g/L),一般无明显症状;中度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为60-90g/L,可能出现头晕、乏力、心慌等症状;重度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为30-60g/L,症状较为明显,如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等;极重度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低于30g/L,可能危及生命。

通过输血前查血红蛋白,可以准确评估患者的贫血程度,为输血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一般来说,轻度贫血患者不需要输血,可以通过饮食调整、药物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中度贫血患者是否需要输血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是否存在心肺功能不全、出血等情况;重度贫血和极重度贫血患者通常需要输血治疗,以迅速提高血红蛋白浓度,改善组织缺氧状态。

2. 监测输血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输血治疗贫血的目的是提高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改善组织缺氧状态。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后,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以评估输血效果。

如果输血后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明显升高,且症状得到改善,说明输血治疗有效;如果输血后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升高不明显,或出现血红蛋白浓度再次下降的情况,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如是否存在持续出血、溶血等情况,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因消化道出血导致的贫血患者,在输血治疗的同时,还需要积极治疗消化道出血的原发病,如进行内镜下止血、手术治疗等;对于因溶血性贫血导致的贫血患者,需要明确溶血的原因,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性溶血性贫血等,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 发现潜在疾病,进行综合治疗

贫血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潜在疾病,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通过输血前查血红蛋白,可以初步筛查出贫血患者,并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贫血的原因。

例如,对于缺铁性贫血患者,除了输血治疗外,还需要补充铁剂,纠正缺铁状态;对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需要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可能需要采用免疫抑制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方法进行治疗。通过综合治疗,不仅可以纠正贫血,还可以治疗潜在的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三、输血前检查的其他注意事项
除了查血型和血红蛋白外,输血前还需要进行一系列其他检查,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些检查包括但不限于:

交叉配血试验:交叉配血试验是输血前必不可少的一项检查,其目的是检测供血者与受血者的血液是否相容。交叉配血试验包括主侧配血和次侧配血,只有当主侧和次侧配血均无凝集反应时,才能进行输血。

传染病筛查:输血是一种有创性操作,存在传播传染病的风险。因此,在输血前需要对供血者和受血者进行传染病筛查,如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如果供血者或受血者患有传染病,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传染病的传播。

凝血功能检查: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出血或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因此,在输血前需要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检查,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如果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应先进行相应的治疗,待凝血功能恢复正常后再进行输血。

四、结论
综上所述,贫血患者输血前查血型和血红蛋白具有重要的必要性。查血型可以确保输血安全,避免溶血反应和输血相关免疫反应的发生,指导临床治疗和预防;查血红蛋白可以评估贫血程度,指导输血决策,监测输血效果,调整治疗方案,发现潜在疾病,进行综合治疗。同时,输血前还需要进行一系列其他检查,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输血相关规范和操作流程,认真做好输血前的各项检查工作,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输血治疗。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检查和治疗,了解输血的相关知识,消除恐惧和疑虑,共同促进身体的康复。

 

(赵庆利 郏县人民医院 输血科 主管技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