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癫痫患者手术,全麻药物会诱发‘大发作’吗?

2024-05-16 08:3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癫痫外科治疗领域,全身麻醉药物是否会诱发患者出现“大发作”(即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这一问题涉及神经生理学机制、药物药理特性及临床实践策略的综合考量。以下从科学角度进行系统分析:

一、理论层面的潜在风险

某些全麻药物确实可能通过特定途径影响神经元兴奋性。例如,氯胺酮作为NMDA受体拮抗剂,在高剂量或快速输注时可能降低癫痫发作阈值;依托咪酯因抑制GABA能中间神经元的作用,也被报道与术中肌阵挛甚至短暂抽搐相关。此外,挥发性麻醉剂如七氟烷在浓度骤变时,可能打破大脑皮层与丘脑间的抑制平衡,理论上存在触发异常放电的可能性。

但需强调的是,这种“诱发”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主动致病过程,而是药物对已存在的致痫灶产生暂时性扰动的结果。健康人群与癫痫患者在此存在本质差异——前者需要极高剂量才可能出现类似反应,而后者因病灶敏感性升高,对药物变化的耐受窗显著缩小。

二、临床实践中的安全屏障

现代麻醉管理已建立多维度防控体系:

术前评估优化:通过长程视频脑电图定位致痫区,结合影像学融合技术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对于颞叶内侧型癫痫等高危亚型,优先选择丙泊酚而非可能加重边缘系统活动的七氟烷。

给药策略革新:采用靶控输注(TCI)技术实现血药浓度平稳过渡,避免峰谷波动带来的电生理扰动。研究显示,以效应室靶浓度为导向的丙泊酚输注可使术中皮质刺激阈值提升40%,有效抑制潜在放电传播。

监测技术升级:术中持续脑电图(cEEG)联合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可实时捕捉到δ刷形波等前驱性改变,指导麻醉深度调整。当检测到棘慢复合波增多时,及时追加咪达唑仑或硫喷妥钠进行干预。

多学科协作模式:神经外科医师、麻醉科医生与电生理专家组成团队,在开颅暴露病灶后立即实施皮质热灼术阻断异常通路,形成双重保护机制。

三、循证医学数据支撑

多项大样本回顾性研究表明,规范管理的全麻下癫痫手术中,术中大发作发生率低于0.5%。一项纳入237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的研究显示,使用丙泊酚-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组仅1例出现单侧肢体抖动(未达大发作标准),而对照组(区域阻滞+清醒插管)反而有3例发生全面强直阵挛发作。这提示合理选择麻醉方案不仅不会增加风险,甚至可能通过深度镇静降低自发性发作概率。

值得注意的是,真正需要警惕的是术后早期阶段。由于手术创伤导致的血脑屏障破坏和炎症因子释放,约15%的患者会在苏醒期出现短暂局灶性发作,但这与麻醉药物无直接因果关系,而是创伤后应激反应的表现。此时通过静脉注射左乙拉西坦可有效控制症状。

四、特殊人群的管理要点

针对儿童及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需采取差异化策略:

儿科患者优先选用七氟烷吸入诱导,因其对呼吸循环影响较小,但需严格控制呼末浓度<1MAC;

伴有脑积水的患者应先完成分流术再行癫痫灶切除,以降低颅内压波动引发的电风暴风险。

结语

当前证据表明,在规范的多学科协作框架下,全麻药物本身并非癫痫大发作的主要诱因。相反,精准的麻醉管理能够通过抑制异常放电、稳定内环境等机制为手术创造有利条件。临床实践中更应关注的是如何识别并处理潜在的诱发因素(如低钠血症、高热、缺氧),而非过度担忧麻醉药物本身的影响。随着闭环靶控输注系统、人工智能辅助监测等新技术的应用,未来癫痫手术的麻醉安全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赵小娜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麻醉与围手术期及疼痛医学部)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