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慢性咳嗽总不好?中西医结合找到病根 “止咳方”

2025-03-11 11:3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清晨起床时喉咙发痒、深夜入睡时止不住的干咳、甚至在讲话稍多时就引发一连串咳嗽…… 慢性咳嗽就像一个顽固的 “小尾巴”,纠缠着全球约 10%-40% 的人群。世界卫生组织将持续 8 周以上的咳嗽定义为慢性咳嗽,这个看似简单的症状背后,却藏着复杂的病因网络。当止咳糖浆、抗生素等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时,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思路或许能为我们拨开迷雾,找到破解咳嗽的 “金钥匙”。

一、慢性咳嗽:身体发出的 “求救信号”
西医视角下,慢性咳嗽是多种疾病的共同表现。鼻后滴漏综合征、咳嗽变异性哮喘、胃食管反流、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等疾病,都可能导致气道敏感性升高,引发持续性咳嗽。其中,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的气道如同 “过度敏感的报警器”,冷空气、花粉等微小刺激就能触发咳嗽;胃食管反流患者则因胃酸反流刺激食管,通过神经反射引发咳嗽。据统计,约 70% 的慢性咳嗽可归因于上述三大病因。

中医对慢性咳嗽的认知更注重整体平衡。《黄帝内经》记载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认为咳嗽不仅与肺相关,还与脾、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比如脾虚生痰,痰湿上犯于肺导致咳嗽;肝气郁结,气火上逆犯肺引发咳嗽。临床常见的痰湿蕴肺证表现为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黏腻;肝火犯肺证则表现为气逆作咳、面红咽干、咳引胁痛。这种从整体出发的辨证思维,为精准治疗提供了独特视角。

二、中西医结合:打破治疗困局
传统治疗中,单一使用止咳药或抗生素往往治标不治本。西医的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虽能快速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带来耐药性和副作用;中医的止咳方剂虽能整体调理,但起效相对缓慢。中西医结合疗法通过 “辨病 + 辨证” 双轨并行,实现优势互补。

以咳嗽变异性哮喘为例,西医通过肺功能检测、过敏原筛查明确诊断,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抑制气道炎症;中医则根据患者 “遇冷加重、咳白稀痰” 等症状辨证为风寒束肺证,给予麻黄、桂枝等药物温肺散寒。临床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有效率达 92%,显著高于单纯西医治疗的 78%。这种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的策略,既快速控制症状,又通过调理体质降低复发风险。

三、揭秘中西医 “止咳方”
(一)西医标准化治疗方案
针对不同病因,西医有明确的治疗路径:对于鼻后滴漏综合征,采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减充血剂改善鼻腔环境;胃食管反流患者需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并配合抬高床头等生活干预;咳嗽变异性哮喘则遵循 “阶梯式治疗” 原则,从低剂量吸入激素逐步调整方案。这些标准化方案为快速控制症状奠定基础。

(二)中医经典止咳方
1、止嗽散:源自清代《医学心悟》,由桔梗、荆芥、紫菀等七味药组成,被誉为 “治诸般咳嗽之妙剂”。方中荆芥疏风解表,紫菀、百部润肺止咳,甘草调和诸药,尤其适合外感后咳嗽迁延不愈者。现代研究发现,其可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抑制炎症因子释放。

2、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针对风寒袭肺型咳嗽,在止嗽散基础上加用麻黄、杏仁。麻黄宣肺散寒,杏仁降气止咳,二者配伍一宣一降,恢复肺气正常宣肃功能。临床常用于风寒感冒后持续咳嗽、咯白痰者。

3、沙参麦冬汤:适用于阴虚肺燥型慢性咳嗽,以沙参、麦冬、玉竹等滋阴润肺,辅以桑叶、天花粉清热润燥。特别适合干咳少痰、咽痒口干、手足心热的患者,能有效改善肺阴不足的病理状态。

(三)中西医结合特色疗法
除内服药外,中西医结合还发展出多种特色治疗。穴位贴敷选取肺俞、天突等穴位,将白芥子、细辛等中药制成膏剂贴敷,通过皮肤渗透发挥温肺止咳作用;针灸针刺列缺、合谷等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运行,缓解咳嗽症状;西医的雾化吸入疗法联合中药清肺化痰方,可使药物直达病所,提高局部药物浓度。这些疗法协同作用,形成立体化治疗体系。

四、日常防护:构筑健康防线
预防慢性咳嗽,生活细节至关重要。过敏体质者需远离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外出佩戴口罩;胃食管反流患者应避免睡前 2 小时进食,减少食用辛辣、油腻食物;吸烟者务必戒烟,减少烟雾对气道的刺激。中医推荐的食疗方如雪梨百合银耳羹润肺止咳,生姜红枣茶温肺散寒,可根据体质选择食用。此外,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功法通过调节呼吸、舒展气机,也有助于增强肺功能。

慢性咳嗽不是简单的 “小毛病”,而是需要系统评估的健康信号。中西医结合治疗既发挥西医精准诊断、快速起效的优势,又融合中医整体调理、标本兼治的特色,为慢性咳嗽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当咳嗽持续不愈时,不妨尝试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模式,让专业医生帮你找到病根,制定个性化 “止咳方”。毕竟,畅快呼吸才是享受美好生活的基础。

(王华伟 郑州市骨科医院 重症医学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