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小儿咳嗽总不好?中医调理 + 西医治疗双管齐下

2025-07-02 10:0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孩子咳嗽都快一个月了,药吃了不少,雾化也做了,就是不见好,到底该怎么办?” 在儿科门诊,这样的焦虑提问屡见不鲜。小儿咳嗽是家长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尤其是持续超过 4 周的慢性咳嗽,往往让家长身心俱疲。其实,小儿咳嗽总不好,多与病因复杂、治疗不彻底或护理不当有关。此时,单纯依靠中医或西医往往难以见效,而中西医结合、双管齐下的方案,才能更精准地解决问题。

一、先明病因:小儿咳嗽总不好的常见 “幕后推手”
小儿咳嗽持续不愈,并非单一原因所致,需要先理清根源才能对症处理。从医学角度看,常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类:

1. 感染因素:感冒后气道高反应是最常见的原因。病毒或细菌感染会损伤气道黏膜,导致气道敏感性增加,即使感染已控制,咳嗽仍会持续数周。此外,支原体感染、百日咳杆菌感染等特殊病原体,也会引起迁延不愈的咳嗽。

2. 过敏与环境因素:小儿免疫系统尚未成熟,易受过敏原刺激。尘螨、花粉、宠物毛发等过敏原,或空气污染、香烟烟雾等刺激性气体,都可能诱发慢性咳嗽。这类咳嗽多在夜间或清晨加重,常伴有打喷嚏、流涕等症状。

3. 解剖与生理特点:婴幼儿的呼吸道狭窄、黏膜柔嫩,分泌物不易排出,一旦发生炎症,容易导致咳嗽反复。此外,胃食管反流也是婴幼儿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奶液反流刺激咽喉部,会引起阵发性咳嗽。

4. 治疗不当:频繁使用抗生素(对病毒感染无效)、过早停用药物、雾化治疗不规范等,都会导致咳嗽迁延。部分家长在孩子咳嗽缓解后立即停药,忽视了气道修复的过程,也会造成病情反复。

二、中医调理:辨证施治,从根本上改善体质
中医认为,小儿咳嗽总不好与 “肺气不足、脾胃虚弱、痰湿内生” 密切相关。治疗时不急于止咳,而是通过调理脏腑功能、祛除病邪,达到 “标本兼治” 的效果。

1. 辨证分型,对症用药

(1)风寒咳嗽:多见于受凉后,表现为咳嗽频繁、痰白清稀、鼻塞流清涕,伴有怕冷无汗。常用方剂为杏苏散,由杏仁、苏叶、桔梗等组成,具有疏风散寒、宣肺止咳的作用。

(2)风热咳嗽:咳嗽剧烈、痰黄黏稠、咽喉红肿,常伴有发热口渴。可选用桑菊饮,含桑叶、菊花、连翘等成分,能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3)痰湿咳嗽:咳嗽痰多、色白黏稠,孩子常感觉喉咙有痰咳不出,伴有食欲不振、舌苔厚腻。二陈汤是经典方剂,由半夏、陈皮、茯苓等组成,可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4)阴虚咳嗽: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夜间咳嗽加重,伴有口干、手足心热。常用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等药材能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2. 非药物调理:推拿、食疗辅助康复

(1)小儿推拿:通过按摩特定穴位调节气血,缓解咳嗽。如按揉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中点)能宽胸理气;推揉肺俞穴(背部第 3 胸椎旁开 1.5 寸)可宣肺止咳;捏脊(从尾椎到颈部沿脊柱两侧向上捏提)能增强免疫力,改善脾胃功能。

(2)辨证食疗:风寒咳嗽可喝生姜红糖水或葱白粥;风热咳嗽适合川贝雪梨汤(川贝 5 克、雪梨 1 个、冰糖适量煮水);痰湿咳嗽可食用山药薏米粥健脾化痰;阴虚咳嗽推荐银耳百合汤滋阴润燥。

3. 日常调护:规避诱因,改善体质

中医强调 “三分治,七分养”。家长需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湿润(湿度 50%-60%),避免孩子接触烟雾、粉尘;根据气温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或过热;饮食清淡,忌生冷、油腻、甜食,以免助湿生痰。

三、西医治疗:精准干预,快速控制症状
西医治疗小儿慢性咳嗽注重 “针对病因、对症处理”,通过明确诊断后采取靶向治疗,快速缓解症状、缩短病程。

1. 明确病因是关键

医生会根据病史和检查判断咳嗽原因:如怀疑过敏,需进行过敏原检测、肺功能检查;怀疑感染,可通过血常规、支原体抗体检测明确病原体;怀疑胃食管反流,可能需要食管 pH 监测。只有找到病因,才能避免盲目用药。

2. 针对性治疗方案

(1)感染相关咳嗽:细菌感染需使用抗生素(如头孢类);支原体感染首选阿奇霉素;病毒感染一般无需抗生素,可对症处理。若咳嗽由感染后气道高反应引起,可使用孟鲁司特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降低气道敏感性。

(2)过敏性咳嗽 / 咳嗽变异性哮喘:这类咳嗽多为干咳,常在运动后加重。治疗以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为主,配合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缓解症状,同时需规避过敏原。

(3)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婴幼儿需调整喂养方式,如少量多餐、喂奶后拍嗝,严重时可使用奥美拉唑等抑酸药物。

(4)对症支持治疗:咳嗽剧烈影响睡眠时,可短期使用右美沙芬等镇咳药(需遵医嘱);痰多不易咳出时,可使用氨溴索等祛痰药;雾化治疗(生理盐水 + 布地奈德 / 异丙托溴铵)能直接作用于气道,快速缓解黏膜水肿和痉挛。

3. 避免治疗误区

西医强调 “不滥用药物”:普通感冒引起的咳嗽多为自限性,无需使用抗生素;镇咳药可能抑制排痰,2 岁以下婴幼儿慎用;雾化治疗需按疗程进行,不可自行停药或延长使用时间。

四、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让咳嗽 “断根”
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慢性咳嗽能发挥协同作用,既快速控制症状,又从根本上改善体质,减少复发。

1. 急性发作期:西医为主,中医辅助

当孩子咳嗽剧烈、伴有发热、喘息时,优先采用西医手段控制症状,如抗感染、雾化平喘等。同时,可配合中医食疗或推拿缓解不适,如风热咳嗽时用川贝雪梨汤辅助清热化痰,避免过度使用苦寒药物损伤脾胃。

2. 缓解期:中医调理,西医巩固

症状减轻后,西医可逐渐减少对症药物,改为针对病因的维持治疗(如过敏性咳嗽继续使用吸入激素)。此时重点通过中医调理改善体质,如用健脾益肺的中药(如黄芪、白术、太子参)增强免疫力,或通过推拿捏脊促进脾胃功能,减少复发风险。

3. 特殊情况的联合策略

对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孩子,可在西医抗感染的同时,服用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增强抵抗力;对于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在使用抑酸药的基础上,配合中医健脾和胃的方剂(如香砂六君子汤),效果更持久。

五、家长须知:科学护理助力康复
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式,家长的科学护理都至关重要:

1. 记录咳嗽特点:观察孩子咳嗽的时间(白天 / 夜间)、性质(干咳 / 湿咳)、诱因(运动 / 接触过敏原)等,为医生诊断提供依据。

2. 避免过度干预:不要频繁给孩子服用止咳药,尤其是含可待因的中枢镇咳药,可能抑制呼吸。

3. 坚持规范治疗:慢性咳嗽的治疗需要时间,如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雾化治疗可能需持续 3-6 个月,家长需遵医嘱,不可自行停药。

4. 增强体质:鼓励孩子多户外活动(每天 1-2 小时),保证充足睡眠,饮食均衡(多吃蔬菜、水果、优质蛋白),提高免疫力。

小儿咳嗽总不好,并非 “不治之症”,关键在于找对病因、选对方法。中医调理注重 “治根”,西医治疗侧重 “对症”,二者结合才能兼顾短期疗效与长期健康。家长无需在中西医之间纠结,而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同时做好日常护理,才能让孩子彻底摆脱咳嗽的困扰。

(李晓通 郑州四六〇医院 儿科 住院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