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这一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往往在经历鼻塞、流涕、发热等症状后逐渐好转,但咳嗽却常常如影随形,迁延不愈。面对这种情况,许多患者困惑不已,为何一个小小的感冒会引发如此顽固的咳嗽?在中医与西医的理论体系中,这一症状又该如何解释与应对?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风邪伏肺”理论与西医气道高反应学说,并介绍两者如何协同作战,帮助患者有效缓解感冒后咳嗽。
中医视角:风邪伏肺,肺失宣降
在中医理论中,感冒咳嗽多与外感风邪有关。《素问·咳论》中提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但外感咳嗽,尤以肺为主。风邪作为外感六淫之首,其性轻扬开泄,善行数变,易袭阳位,故感冒咳嗽多因风邪侵犯肺卫,导致肺气失宣,肺窍不利,从而出现咳嗽症状。
当感冒初期,风邪犯肺,肺气上逆,患者常表现为咳嗽、咽痒、鼻塞流涕等症状。然而,若治疗不当或病情迁延,风邪可能伏藏于肺内,形成“风邪伏肺”的病理状态。此时,咳嗽虽不如初期剧烈,但缠绵难愈,患者常感到咽部不适,咳嗽无痰或少痰,遇风、遇冷则咳甚,夜晚或平卧时加重,伴有咽痒、咽干等症状。
中医对于“风邪伏肺”型咳嗽的治疗,多以祛风宣肺、止咳利咽为主。常用方剂如止嗽散,方中荆芥、防风、桔梗等药具有祛风解表、宣肺止咳的功效;白前、陈皮等则能理气化痰,使肺气得以宣降。此外,针灸、拔罐、刮痧等中医外治法也能有效缓解咳嗽症状,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达到驱邪外出、肺气宣畅的目的。
西医视角:气道高反应,炎症持续
从西医角度看,感冒后咳嗽总不好,往往与气道高反应性(Airway Hyperreactivity, AHR)有关。气道高反应性是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如冷空气、烟雾、运动等)的过度反应,表现为气道收缩、黏液分泌增加、气道炎症持续等。感冒病毒(如流感病毒、鼻病毒等)感染气道后,可引起气道上皮损伤、炎症细胞浸润和介质释放,导致气道敏感性增高,即使感冒病毒已被清除,气道炎症和敏感性仍可能持续存在,从而引发咳嗽。
西医对于气道高反应性引起的咳嗽,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和抗炎治疗。对症治疗包括使用镇咳药(如右美沙芬)、祛痰药(如氨溴索)等,以缓解咳嗽症状;抗炎治疗则主要通过吸入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钠)等,以减少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
联合作战:中西结合,标本兼治
面对感冒后咳嗽这一难题,中医与西医各有千秋,但若能两者结合,则能发挥更大的疗效。中医通过祛风宣肺、止咳利咽的方法,调整人体内部环境,达到驱邪外出、肺气宣畅的目的;西医则通过抗炎、镇咳等对症治疗,直接缓解咳嗽症状,降低气道高反应性。两者相辅相成,既能迅速缓解患者症状,又能从根本上调整人体机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选择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风邪伏肺”型咳嗽,可服用中药汤剂(如止嗽散)配合吸入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进行抗炎治疗;对于气道高反应性明显的患者,可在西医抗炎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外治法(如针灸、拔罐)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
结语
感冒后咳嗽总不好,既可能是中医所说的“风邪伏肺”,也可能是西医所说的气道高反应性。面对这一难题,患者无需过度担忧,而应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与西医的对症治疗相结合,相信每一位患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早日摆脱咳嗽的困扰,恢复健康的生活。
(徐满卿 镇平县人民医院 全科医学 中西医结合内科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