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慢性咳嗽别烦恼,中西医结合止咳有妙招

2024-05-15 10:4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慢性咳嗽,如同隐匿在身体里的“小恶魔”,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给患者带来诸多困扰。它不仅影响生活质量,干扰日常作息,还可能暗示着身体潜在的健康问题。不过,不必焦虑,中西医结合的疗法犹如一把“利剑”,为攻克慢性咳嗽提供了有力武器。

中医:整体调理,寻根究底

中医看待慢性咳嗽,讲究辨证论治,认为其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息息相关。肺气失宣、肺阴亏虚、痰湿蕴肺等不同证型,对应着各异的调理方法。

当肺气失宣时,常表现为咳嗽阵作、咽痒则咳,伴有鼻塞、流涕等表证。此时,中药方剂麻黄汤、桂枝汤等可随症加减,通过解表散寒、宣肺止咳,驱散外邪,恢复肺气的正常宣发肃降功能。麻黄开宣肺气,杏仁降气止咳,桂枝调和营卫,三药合用,宛如一组默契的“作战部队”,击退病邪,平息咳嗽。

肺阴亏虚型慢性咳嗽,多见干咳少痰、咽干口燥,尤其在午后或夜间加重。沙参麦冬汤是经典之选,沙参、麦冬滋养肺阴,玉竹、天花粉生津润燥,扁豆、桑叶等健脾清肺,诸药配伍,恰似一场“甘霖”,润泽肺脏,缓解燥咳。

对于痰湿蕴肺引发的咳嗽,痰多色白、胸闷脘痞是典型症状。二陈汤大显身手,半夏燥湿化痰,陈皮理气和中,茯苓健脾渗湿,甘草调和诸药,共同化解体内痰湿之邪,使咳嗽得以平复。

除了内服中药,中医外治法也独具特色。穴位贴敷,选取膻中、肺俞、膏肓等穴位,将特制药膏贴于其上,药物透过皮肤渗透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气血的作用,持续为肺部“护航”。艾灸疗法同样奏效,点燃艾条熏烤大椎、风门等穴位,温热之力循经传导,温阳散寒、扶正祛邪,增强机体抵御外邪能力,助力咳嗽痊愈。

西医:精准诊断,对症用药

西医在慢性咳嗽的诊疗中,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精准出击。首先,通过详细问诊、体格检查以及胸部 X 光、CT 等影像学检查,必要时结合肺功能测试、过敏原检测,明确咳嗽病因。

若是感染后咳嗽,多为病毒或细菌感染后气道黏膜受损、神经暴露敏感所致。此时,常用的右美沙芬等中枢性镇咳药,能抑制延脑咳嗽中枢,减轻咳嗽症状;氨溴索等药物可稀释痰液,促进排痰,清理呼吸道“战场”,让呼吸畅快起来。

对于咳嗽变异性哮喘,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以慢性咳嗽为主要或唯一表现。糖皮质激素吸入剂如布地奈德,联合支气管舒张剂沙丁胺醇,成为治疗“黄金搭档”。前者抗炎、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后者扩张支气管,双管齐下,有效控制哮喘发作,缓解咳嗽。

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慢性咳嗽也不容忽视。胃酸反流刺激咽喉、气道,引发咳嗽。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等药物抑制胃酸分泌,促胃肠动力药莫沙必利增强食管蠕动,减少反流,从而切断咳嗽根源,让患者告别因反流导致的频繁咳嗽。

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协同攻坚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咳嗽,取长补短,发挥协同增效作用。在急性发作期,西药迅速止咳、消炎、平喘,缓解患者痛苦;中药则从整体调理,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减轻西药副作用。例如,使用抗生素后出现胃肠道不适,中药健脾和胃之品可调理脾胃,保障治疗顺利进行。

进入缓解期,中医继续调养脏腑,巩固疗效,预防复发;西医通过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二者携手,为慢性咳嗽患者铺就一条通往健康的康庄大道,让咳嗽不再成为生活“绊脚石”,重拾顺畅呼吸与自在生活。

慢性咳嗽虽棘手,但中西医结合之法为我们照亮了康复之路。只要找准病因,遵医嘱耐心治疗,终能战胜咳嗽,畅享无忧呼吸。

(刘艳玲 鹤壁仁和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西医结合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