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运动与心脑血管健康,中西医理念下的科学之道

2023-10-12 12:1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维护心脑血管健康的道路上,运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中西医不同理念深入探究,能更全面地领悟其科学内涵。

中医对心脑血管有着独特认知,将心脏归为“君主之官”,主血脉,强调气血流畅是心脉正常运行的关键。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依赖心气推动,而肝藏血、脾统血等功能协同,保障血液循环无虞。中医认为,气血不畅、瘀滞脉络是心脑血管疾病滋生的温床,如冠心病常因胸痹心痛,多与痰浊、血瘀阻滞心脉相关。

运动于中医而言,是调和气血的天然良方。适度运动,能使经络疏通,气血运行加速,如同为身体内河流疏浚,让“气血”之水畅流周身。像太极拳,其招式舒缓,动静结合,以腰为轴带动全身,能调节呼吸,使气沉丹田,促进气血归于脏腑、经络,滋养心脉。八段锦通过伸展、扭转等动作,拉伸筋脉,调动气血从四肢末梢回流躯干,强化心肺功能,为心脏注入活力,预防心血瘀阻。慢跑时,脚步节奏与呼吸相配合,一步一呼、一步一吸,均匀的气息带动气血有序运行,冲刷血管壁,减少瘀血形成,契合中医气血调和、通则不痛的原理,抵御心脑血管病邪入侵。

西医聚焦于解剖生理机制,心脏作为泵血器官,规律收缩舒张推动血液经动脉送达全身,再经静脉回流。血管如同精密管道网络,内皮细胞完整、血管弹性良好是保障血流顺畅的基础。运动时,心脏需泵出更多血液满足肌肉代谢需求,长期锻炼促使心肌纤维增粗、心脏收缩力增强,提高心脏耐力与泵血效率,如同为心脏升级“引擎”,降低因心脏乏力引发心血管疾病风险。

有氧运动备受西医推崇,像快走,步伐带动下肢肌肉规律收缩,挤压静脉促使血液回流心脏,同时提升心率,激活心血管系统代偿功能。游泳时,身体在水中承受压力,促使血液重新分布,心脏需克服水阻做功,强化心肌收缩力,且水温刺激血管收缩舒张,训练血管弹性,类似为血管做“健身操”,增强其应对血压波动能力,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脑血管意外。力量训练辅助增加肌肉量,肌肉代谢活跃助力血糖清理,减少糖分转化为脂质沉积血管,从侧面守护心脑血管健康,因为肥胖、高血糖、高血脂是西方医学认定的心脑血管病高危因素。

中西医理念虽表述各异,但殊途同归。中医气血理论与西医循环生理相互映照,都指向运动对心脑血管正向作用。运动时机选择,中医倡导顺应自然节气,清晨阳气升发时适度锻炼可助阳气动血;西医考虑人体生物钟,避开清晨血液黏稠高峰,建议下午或傍晚运动更安全,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突发可能。

运动强度把控,中医依个体体质而定,体质虚者宜轻运动量循序渐进,以免耗气伤津加重气血失衡;西医借助心率计算公式,精准锁定适宜运动靶心率区间,确保锻炼有效性与安全性平衡。无论中西医,都认同过度运动打破身体平衡的危害,如中医所说“劳倦伤气”,西医指出过度运动引发心肌劳损、心律失常等风险。

融合中西医智慧,运动处方应个性化定制。体胖痰湿重者,中医建议配合健脾化痰中药调理,结合高强度间歇运动燃脂化湿;西医针对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开出有氧与力量结合处方,搭配药物控制指标,运动过程严密监测血压、心率。

运动是守护心脑血管健康的通用语言,中西医从不同视角解析其奥秘,为人们指明科学运动路径。遵循二者理念精髓,将运动融入生活,能让心脑血管在岁月长河中稳健“航行”,远离疾病阴霾,拥抱健康长寿。

(刘艳玲 鹤壁仁和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西医结合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