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巨结肠,这个医学名词或许对很多人来说既陌生又带着一丝恐惧。它是一种常见的小儿消化道先天性畸形,发病率约为 1/5000,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与生活质量。下面,我们就通过一张图,结合详细的文字,为你揭开先天性巨结肠的神秘面纱,帮助家长们更好地认识、应对这一疾病。
一、先天性巨结肠的定义与本质
先天性巨结肠是由于肠道发育过程中,部分肠管缺乏神经节细胞,导致肠管持续痉挛,粪便通过困难,近端结肠继发性扩张、肥厚,形成巨结肠改变 。简单来说,正常肠道就像一支配合默契的运输队,神经节细胞是其中的 “指挥官”,指挥肠道规律地蠕动,将粪便顺利排出体外。而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肠道内部分路段的 “指挥官” 缺失,这部分肠道就像失去指挥的队伍,无法正常工作,导致粪便堆积,引发一系列问题。
二、先天性巨结肠的病因
先天性巨结肠的病因主要与遗传因素和胚胎发育异常有关。遗传因素在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该病具有多基因遗传倾向,有家族史的家庭,孩子患病风险相对较高。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嵴细胞迁移异常,未能正常发育形成肠壁内的神经节细胞,从而导致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生。此外,环境因素如孕期母亲接触有害物质、感染等,也可能对胎儿肠道神经节细胞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三、先天性巨结肠的症状表现
先天性巨结肠的症状在不同年龄段有所差异。新生儿期,患儿常出现胎便排出延迟,正常新生儿多在出生后 24 小时内排出胎便,而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可能在出生后 48 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无胎便排出,或仅有少量胎便排出。随后,会出现腹胀、呕吐等症状,腹胀通常较为明显,严重时腹壁皮肤发亮,静脉显露,呕吐物可含有胆汁。
随着年龄增长,婴儿期和儿童期的患儿主要表现为顽固型便秘,数天甚至 1 - 2 周才排便一次,需要使用开塞露、灌肠等方法协助排便。由于长期排便不畅,患儿还会出现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的情况,身材矮小、消瘦,腹部膨隆明显,严重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部分患儿还可能出现肠炎症状,表现为腹泻、发热、腹胀加剧等,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
四、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方法
当孩子出现上述可疑症状时,需要进行一系列检查来明确诊断。腹部 X 线平片是常用的初步检查方法,可显示低位肠梗阻的征象,如肠管扩张、多个气液平面等。钡剂灌肠检查能直观地观察到狭窄段、移行段和扩张段肠管,狭窄段肠管痉挛、细小,移行段肠管呈漏斗状,扩张段肠管则明显增宽、肥厚,是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的重要方法之一。
直肠肛管测压检查通过测定直肠和肛管内压力变化,判断肠道神经反射功能,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直肠肛管抑制反射消失。直肠黏膜活检是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的金标准,通过取直肠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观察是否存在神经节细胞,能准确判断疾病类型。
五、先天性巨结肠的治疗手段
先天性巨结肠的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对于病情较轻、全身状况较好的患儿,可先采用保守治疗,如定时用等渗盐水洗肠,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同时给予营养支持,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但保守治疗只能暂时缓解症状,无法从根本上治愈疾病。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切除缺乏神经节细胞的肠段,恢复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有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腹腔镜下巨结肠根治术等。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创伤小、恢复快、腹部无切口,美观性好;腹腔镜下巨结肠根治术具有视野清晰、操作精准、创伤小等优点。手术后,患儿需要一段时间的恢复和护理,家长要注意孩子的饮食调整,从流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同时密切观察排便情况,定期复查,确保肠道功能恢复正常。
六、先天性巨结肠的预防与预后
由于先天性巨结肠的病因与遗传和胚胎发育相关,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预防方法。但孕期做好保健工作至关重要,孕妇应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化学毒物、放射线等,预防孕期感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定期进行产前检查,有助于减少胎儿发育异常的风险。
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如果能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治疗,大多数预后良好,术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和调理,肠道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生长发育也能趋于正常。但如果诊断延误、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引发小肠结肠炎、肠穿孔、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术后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便秘复发、污粪、失禁等远期并发症,需要长期随访和治疗。
(马春淼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 普通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