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哮喘发作的救命信号,如何识别和处理?

2025-08-20 16:2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哮喘急性发作常被视为"老毛病",实则是可能危及生命的"呼吸危机"。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哮喘急性发作死亡病例超10万例,我国哮喘患者约4500万,其中儿童发病率近十年增长超50%。掌握识别危险信号与科学急救方法,是守护生命的关键防线。

一、识别四大危险信号

哮喘发作的本质是气道慢性炎症的急性失控。当接触过敏原、冷空气或感染时,气道会发生痉挛、黏膜水肿和分泌物激增,形成"三重阻塞"。此时身体会启动代偿机制,但当超过负荷时,会释放明确预警信号:

言语障碍:患者无法连续说话,只能用单字表达(如"喘...""救..."),这是气道严重狭窄的典型表现。

紫绀现象:嘴唇、指甲床呈现青紫色,提示血氧饱和度已低于90%,需立即处理。

意识改变:从烦躁不安到嗜睡模糊,反映大脑缺氧状态,是呼吸衰竭的前兆。

呼吸音异常:原本明显的哮鸣音突然减弱,可能意味着气道几乎完全阻塞,属于最危急的"寂静胸"状态。

临床案例显示,30%中重度发作患者因未识别这些信号导致病情恶化。一位长期控制良好的患者春季接触花粉后,虽出现严重喘息仍坚持"挺过去",最终因痰栓阻塞气道陷入呼吸衰竭。

二、现场急救四步法

第一步:黄金30秒环境调整

立即让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背部靠实,身体前倾),解开紧身衣物。同步排查环境诱因:关闭空调避免冷刺激,移除鲜花等过敏原,停止吸烟行为。开窗通风时注意避免强风直吹,同时用温和语言安抚患者情绪。曾有患者因家属强行平躺导致膈肌上抬,调整体位后症状明显缓解。

第二步:关键2分钟药物干预

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是急救核心药物,5-15分钟起效。正确使用方法为:

摇匀药物(至少10下)

患者深呼气后,将喷头含入口中

按下喷雾同时深吸气(3-5秒)

屏气10秒后缓慢呼气

若使用雾化器,沙丁胺醇溶液(0.5ml+2ml生理盐水)每次吸入10-15分钟。调查显示60%患者存在用药误区:有人喷药后立即呼气致药物流失,有人将喷头对准舌面而非气道。正确操作可使药物直达支气管平滑肌,快速缓解痉挛。

第三步:全程体位管理

保持坐位或半卧位贯穿急救全程,该体位可减轻膈肌压力,使胸廓扩张空间增加30%。若患者有痰,应鼓励其缓慢咳嗽,避免用力过猛导致气道压力骤变。禁忌拍背排痰,此举会增加耗氧量,加重呼吸困难。

第四步:精准送医决策

当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拨打120:

意识模糊或嗜睡

紫绀持续加重

呼吸频率>30次/分(成人)或>40次/分(儿童)

急救药物使用后症状无缓解超过10分钟

送医途中保持患者体位稳定,持续监测呼吸和意识状态。曾有老年患者发作时家属坚持"等子女回来再送",最终因延误治疗导致多器官衰竭。

三、预防胜于治疗

日常管理中需注意:

规避过敏原:花粉季减少外出,定期清洁床品除螨

规范用药:控制类药物(如吸入激素)需长期坚持,不可擅自停药

运动防护:选择凉爽环境运动,运动前使用预防药物

接种疫苗:每年接种流感疫苗,降低呼吸道感染诱发风险

哮喘虽不可根治,但通过科学管理可使90%患者实现良好控制。掌握急救技能不仅是保护自己,更是对身边人的生命承诺。当听到那声急促的"嘶嘶"哮鸣时,请记住:您此刻的冷静与专业,可能正在改写一个生命的结局。

(薛献科 镇平县人民医院 呼吸内科二病区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