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从胎儿到老人:不同人群接受 CT 扫描,辐射影响有何差异?

2025-08-19 11:4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现代医学诊断中,CT 扫描凭借其清晰的成像效果,为医生判断病情提供了关键依据。然而,CT 扫描过程中产生的电离辐射,如同双面镜,在助力疾病诊断的同时,也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不同年龄段人群因生理结构和身体机能的差异,对 CT 扫描辐射的敏感程度和承受能力也截然不同。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究从胎儿到老人,CT 扫描辐射会对他们产生怎样不同的影响。

胎儿:最脆弱的 “小生命”
胎儿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细胞增殖和分化十分活跃。在这个阶段,胎儿对辐射异常敏感,哪怕是极少量的辐射,都可能对其发育产生严重影响。一般来说,怀孕 8 - 15 周的胎儿对辐射最为敏感,此时如果接受 CT 扫描,辐射可能导致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增加智力发育迟缓、小头畸形等疾病的发生风险。研究数据显示,当胎儿接受的辐射剂量达到 100 毫西弗(mSv)时,患严重智力障碍的风险会显著增加。此外,辐射还可能干扰胎儿器官的正常形成和发育,导致心脏、肾脏等重要器官出现结构和功能缺陷,甚至引发流产、死胎等悲剧。因此,除非是挽救孕妇和胎儿生命的紧急情况,医生通常会避免在孕期为孕妇进行 CT 扫描,而是优先选择如超声、磁共振成像(MRI)等无辐射或辐射极小的检查手段。

儿童:成长路上的 “潜在威胁”
儿童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身体细胞分裂旺盛,对辐射的敏感性仅次于胎儿。与成年人相比,儿童接受相同剂量的 CT 扫描辐射,患癌风险会更高。这是因为儿童的细胞对辐射损伤的修复能力相对较弱,辐射引发的基因突变更容易累积,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突变可能逐渐发展为癌细胞。例如,一项长期跟踪研究发现,在儿童时期接受过多次 CT 扫描的人群,到中年后患白血病、甲状腺癌等癌症的概率明显高于未接受过 CT 扫描的同龄人。而且,儿童的器官和组织对辐射更为敏感,尤其是甲状腺、乳腺、性腺等部位,这些部位如果在儿童时期受到辐射影响,会增加未来患相关癌症的几率。此外,儿童的体型较小,在进行 CT 扫描时,单位体重接受的辐射剂量相对较高,这也进一步加重了辐射对身体的危害。所以,为儿童安排 CT 扫描时,医生会严格遵循 “正当化” 和 “最优化” 原则,谨慎评估检查的必要性,并尽可能降低扫描剂量。

成年人:相对 “耐受” 的群体
对于身体健康、发育成熟的成年人来说,其身体细胞的更新和修复机制相对完善,对辐射的耐受能力比胎儿和儿童要强。在合理的辐射剂量范围内,一次常规的 CT 扫描(如头部 CT 扫描剂量约为 2 - 3mSv),引发健康问题的概率相对较低。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成年人可以忽视 CT 扫描的辐射风险。如果短时间内频繁进行 CT 扫描,累积的辐射剂量会不断增加,同样会对身体造成损害。辐射会破坏人体细胞的 DNA 结构,虽然细胞自身具备一定的修复能力,但当辐射剂量过高或细胞修复机制出现问题时,就可能导致细胞癌变或其他组织损伤。例如,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如果长期暴露在较高辐射环境下,即使每次接受的辐射剂量较小,但由于累积剂量过大,患癌症的风险会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因此,成年人进行 CT 扫描时,也需要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权衡检查的必要性和辐射带来的潜在风险。

老人:特殊的 “弱势群体”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细胞的修复和再生能力下降,免疫系统功能减弱,使得他们对辐射的抵抗力降低。虽然老年人患癌风险原本就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但 CT 扫描的辐射可能会进一步增加这种风险。同时,老年人往往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这些疾病会使身体的整体健康状况更为复杂和脆弱。辐射可能会加重这些慢性疾病的病情,影响身体的恢复能力。此外,老年人的器官功能减退,例如肾脏对辐射损伤的排泄和修复能力下降,使得辐射对身体的损害更难以消除。不过,在某些情况下,如诊断急腹症、严重骨折等危及生命的疾病时,CT 扫描对于及时准确地判断病情至关重要。此时,医生会在充分评估老人身体状况和疾病严重程度后,谨慎选择合适的扫描方案,尽量减少辐射剂量,同时密切关注辐射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

CT 扫描的辐射影响因人群而异,胎儿和儿童对辐射最为敏感,承受风险最大;成年人虽相对耐受,但也不能忽视潜在危害;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属于辐射影响的特殊弱势群体。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应该充分认识到不同人群接受 CT 扫描时辐射影响的差异,严格遵循辐射防护原则,在保障诊断准确性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孙立衡 河南省潢川县人民医院 放射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