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生建议孩子进行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时,许多家长都会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 —— 孩子对这项检查充满抗拒。MRI 检查虽然能为疾病诊断提供精准影像,但封闭的检查空间、巨大的机器噪音以及漫长的检查过程,都可能让孩子感到恐惧和不安。了解孩子抗拒的根源,掌握科学的安抚方法,并知晓可行的替代方案,是家长帮助孩子顺利完成检查的关键。
一、孩子抗拒 MRI 检查的原因
(一)环境因素
MRI 检查设备庞大且外观复杂,隧道式的检查舱对孩子来说就像一个神秘又可怕的 “大管道”。躺在狭小、黑暗的空间里,很多孩子会产生强烈的幽闭恐惧感。此外,检查过程中机器会发出高达 82 - 118 分贝的噪音,类似电钻声、锤子敲击声,这种持续且尖锐的噪音会让孩子神经高度紧张。
(二)检查过程的特殊性
MRI 检查通常需要孩子保持静止不动 15 - 60 分钟,这对于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的孩子而言,几乎是一项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检查时,孩子需要配合医生进行呼吸控制等指令,这对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自控力都是极大的挑战。
(三)陌生感与未知恐惧
孩子对医院本就存在天然的抗拒心理,再加上对 MRI 检查完全陌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种不确定性会进一步放大他们的恐惧。当看到其他患者或听到他人描述检查过程时,一些负面信息也可能加剧孩子的抗拒情绪。
二、安抚孩子的实用技巧
(一)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1、提前沟通:检查前 3 - 5 天,家长可以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以轻松的方式介绍 MRI 检查。比如将检查舱比作 “神奇的小隧道”,机器的噪音形容为 “小火车在唱歌”。还可以通过绘本、动画等形式,让孩子直观了解检查过程,减少陌生感。
2、模拟体验:在家中用纸箱搭建简易 “检查舱”,让孩子躺进去体验,播放类似 MRI 检查的噪音,逐渐帮助孩子适应。同时,教孩子练习保持静止不动,可以通过玩 “木头人” 游戏来锻炼孩子的专注力和自控力。
3、准备安抚物品:允许孩子携带喜欢的玩具、毛毯或安抚奶嘴等,这些熟悉的物品能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安全感。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还可以准备 MP3 播放器,让他们在检查时听喜欢的音乐或故事,分散注意力。
(二)检查中的陪伴与引导
1、家长陪同:在符合医院规定和安全要求的情况下,家长尽量申请进入检查室陪同孩子。握住孩子的手,轻声安抚,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支持。同时,家长要保持镇定,避免将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
2、呼吸引导与鼓励:在检查过程中,家长可以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引导孩子进行呼吸。比如 “像小花一样慢慢吸气,再像吹泡泡一样慢慢呼气”。当孩子保持静止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如 “宝贝做得太棒了,再坚持一下就成功啦”。
3、分散注意力:除了听音乐、故事外,还可以和孩子玩一些简单的想象游戏。比如让孩子想象自己正在美丽的花园中游玩,或者在天空中飞翔,帮助孩子放松身心,忘却检查带来的不适。
(三)检查后的心理疏导
检查结束后,家长要及时表扬孩子的勇敢表现,给予拥抱和亲吻,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如果孩子在检查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恐惧和抗拒,家长要耐心倾听孩子的感受,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避免留下心理阴影。
三、MRI 检查的替代方案
(一)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利用超声波成像,对软组织有较好的分辨力,且无辐射、操作简便、价格相对较低。对于一些腹部疾病(如肝胆胰脾疾病)、心脏疾病以及胎儿检查等,超声检查是很好的选择。不过,超声检查也有局限性,比如对骨骼、肺部等部位的检查效果不佳,且图像质量受检查者经验和技术影响较大。
(二)CT 检查
CT 检查成像速度快,能清晰显示骨骼、肺部等结构,对于诊断外伤、肺部疾病、脑部出血等情况有重要价值。但 CT 检查存在一定辐射,不适合频繁进行,对于儿童患者,医生会严格控制检查的必要性和辐射剂量。
(三)X 光检查
X 光检查操作简单、价格便宜,能快速观察骨骼形态,常用于诊断骨折、肺部炎症等疾病。然而,X 光检查是二维成像,对软组织的显示能力有限,且同样存在辐射问题。
(四)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fNIRS)
这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技术,主要用于研究大脑活动,尤其适用于婴幼儿和无法配合 MRI 检查的儿童。fNIRS 通过检测大脑皮层血红蛋白的变化来反映脑功能,具有无辐射、佩戴舒适、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检查等优点,但目前其应用范围相对较窄,诊断准确性也有待进一步验证。
孩子抗拒 MRI 检查是普遍现象,家长无需过度焦虑。通过充分的检查前准备、有效的检查中安抚,多数孩子都能顺利完成检查。若孩子实在无法配合,也可在医生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替代检查方案。希望这些方法和建议能帮助家长和孩子克服 MRI 检查的难关,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石晓莹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 放射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