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贫血,多数人会第一时间想到“缺铁”“缺营养”,认为多吃红枣、菠菜、瘦肉就能改善。但对肾病患者而言,由肾脏疾病引发的“肾性贫血”,却不是单纯补营养能解决的——其核心问题在于肾脏无法正常产生“造血帮手”,导致身体造血功能“动力不足”。若仅靠食补,不仅难以纠正贫血,还可能延误病情,加重肾脏负担。以下从肾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与普通贫血的区别、科学治疗方法及日常注意事项等维度,解析如何精准应对肾性贫血,帮患者重建造血功能。
一、肾性贫血的核心问题:肾脏丢了“造血帮手”,补营养治标不治本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本质并非“营养缺乏”,而是肾脏功能受损后,“造血调控系统”出现故障,具体机制可归结为3点:
(一)肾脏无法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造血没了“指挥官”
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需要“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来“指挥”生成——这种激素90%由肾脏合成,能促进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红细胞。当肾脏因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受损时,肾组织合成EPO的能力会逐渐下降,甚至完全丧失。此时,即使骨髓中有充足的造血“原材料”(铁、蛋白质、维生素B12),也因缺乏“指挥官”,无法高效生成红细胞,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血红蛋白降低,形成贫血。这就像工厂有原料却没生产线,再多食材也无法加工成产品。
(二)肾脏排毒能力下降,毒素“抑制”造血功能
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肾脏滤过功能受损,体内代谢废物(如尿素氮、肌酐、胍类物质)无法正常排出,会在血液中蓄积形成“尿毒症毒素”。这些毒素会直接损伤骨髓造血微环境,抑制造血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还会缩短红细胞的寿命(正常红细胞寿命约120天,肾性贫血患者可能缩短至60-90天),进一步加剧贫血。同时,毒素还会影响肠道对铁、维生素B12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形成“造血原料吸收障碍+毒素抑制造血”的双重问题。
(三)铁元素“利用障碍”,原料再多也用不上
部分肾性贫血患者虽未缺铁,但铁元素会“被困”在肝脏、脾脏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无法释放到血液中供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形成“功能性缺铁”。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EPO缺乏时,骨髓造血速度减慢,对铁的需求减少,身体会启动“铁储存机制”,将血液中的铁转移到器官内储存;同时,尿毒症毒素会影响铁的释放与转运,导致“铁在体内闲置,红细胞却缺原料”的矛盾,此时单纯补充铁剂,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肾性贫血与普通贫血的4个关键区别,别再混淆应对
肾性贫血与缺铁性贫血、营养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完全不同,若按普通贫血的方法应对(如盲目食补、补铁),不仅无效还可能有害,可通过以下4点精准区分:
(一)贫血出现时机不同:与肾功能损伤同步进展
普通贫血多因短期营养摄入不足(如节食、挑食)或急性失血(如外伤、月经量多)引发,出现较突然;肾性贫血则与肾功能损伤程度密切相关,通常在慢性肾脏病2期(肾小球滤过率GFR<90ml/min)开始出现,随着肾功能下降(GFR<60ml/min)逐渐加重,到尿毒症期(GFR<15ml/min)时,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出现中重度贫血,呈现“慢性、进行性”特点。
(二)伴随症状不同:除了贫血,还有肾病表现
普通贫血患者的症状多集中在“缺氧相关”,如乏力、头晕、面色苍白、活动后气短;肾性贫血患者除上述症状外,还会伴随肾脏疾病的典型表现,如水肿(眼睑、下肢水肿)、泡沫尿、夜尿增多、血压升高,部分患者会出现皮肤瘙痒、食欲不振(尿毒症毒素蓄积导致),这些症状是普通贫血患者不会出现的。
(三)实验室指标不同:EPO水平与铁代谢异常
通过血液检查可明确区分:
l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普通贫血患者因缺氧刺激,EPO水平会代偿性升高;肾性贫血患者因肾脏合成障碍,EPO水平通常低于正常范围,或与贫血程度不匹配(如重度贫血却无EPO升高);
l 铁代谢指标:肾性贫血患者常出现“血清铁正常但铁蛋白升高”(提示铁储存正常但利用障碍),或“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提示铁转运受阻);普通缺铁性贫血则表现为“血清铁降低、铁蛋白降低、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与营养缺乏直接相关。
(四)治疗反应不同:补营养无效,需针对性修复“造血机制”
普通贫血通过补充对应营养(如缺铁补硫酸亚铁、缺维生素B12补甲钴胺),1-2个月内血红蛋白会明显上升;肾性贫血若仅靠食补或单纯补铁,血红蛋白提升缓慢甚至无改善,必须针对“EPO缺乏”“毒素抑制”“铁利用障碍”等核心问题治疗,才能有效纠正贫血。
三、科学治疗肾性贫血:3步找回“造血能力”,不是只补铁
肾性贫血的治疗需遵循“靶向修复造血机制”的原则,核心是“补充造血帮手(EPO)+优化铁利用+清除毒素”,具体分3步进行:
(一)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重建造血“指挥系统”
补充外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治疗肾性贫血的核心手段,通过人工合成的EPO(如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替代受损肾脏的功能,激活骨髓造血:
l 给药方式:多采用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通常每周注射1-2次,透析患者可在每次透析时静脉注射;
l 剂量调整:需根据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目标值通常为110-120g/L,不超过130g/L)、体重、肾功能分期调整剂量,避免剂量过高导致高血压、血栓等风险;
l 注意事项:使用EPO期间需同步监测铁代谢指标(如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若存在功能性缺铁,需配合铁剂治疗,否则EPO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近年来,新型“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逐渐应用于临床,这类口服药物可通过抑制体内“低氧诱导因子”的降解,促进肾脏和肝脏合成内源性EPO,同时改善铁的吸收与利用,适用于部分不耐受注射EPO的患者,为肾性贫血治疗提供了新选择。
(二)优化铁代谢:让“闲置铁”动起来,精准补铁
针对肾性贫血的“铁利用障碍”,需通过“评估-补充-监测”的流程,优化铁代谢:
1.铁状态评估:治疗前需检测血清铁蛋白(反映铁储存)、转铁蛋白饱和度(反映铁利用),若铁蛋白<200ng/ml或转铁蛋白饱和度<20%,提示需要补铁;
2.选择合适铁剂:
l 口服铁剂:适用于轻度缺铁、非透析患者,常用药物如琥珀酸亚铁、多糖铁复合物,需与维生素C同服(促进铁吸收),避免与含钙药物、浓茶同服(影响吸收);
l 静脉铁剂:适用于透析患者、口服铁剂不耐受或效果不佳者,常用药物如蔗糖铁、右旋糖酐铁,能快速提升铁储备,改善铁利用,但需在医院由医护人员操作,避免过敏反应;
3.避免过度补铁:铁蛋白并非越高越好,若铁蛋白>500ng/ml,需暂停补铁,过度补铁可能导致铁过载,增加感染、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三)清除尿毒症毒素:改善造血微环境
对肾功能严重受损(GFR<30ml/min)或已进入透析阶段的患者,需通过透析治疗(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清除体内蓄积的尿毒症毒素,减轻毒素对骨髓造血的抑制,改善肠道营养吸收功能。透析不仅能间接辅助纠正贫血,还能为EPO和铁剂治疗“铺路”——毒素清除后,EPO的敏感性会提高,铁的吸收与利用也会改善,治疗效果更显著。同时,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血糖、血压、蛋白尿),延缓肾功能进一步恶化,从源头减少贫血加重的诱因。
四、日常管理:4个要点辅助治疗,避免踩坑
肾性贫血患者的日常管理需围绕“配合治疗、保护肾脏、优化营养”展开,避免因不当干预影响治疗效果:
(一)饮食:不是“越多铁越好”,均衡搭配是关键
l 适量摄入含铁食物:选择吸收率高的“血红素铁”(如瘦肉、动物肝脏、鸭血),每周吃1-2次动物肝脏(每次50-100g),避免过量(肝脏含磷较高,肾病患者需控制磷摄入);植物性铁(如菠菜、红枣)吸收率低,仅作为辅助;
l 控制磷钾摄入:肾病患者常伴随高磷血症,需避免高磷食物(如坚果、加工肉、碳酸饮料),高钾食物(如香蕉、橙子、土豆)也需根据血钾水平调整,避免因饮食不当加重肾脏负担;
l 补充维生素: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B12(如鸡蛋、牛奶)、叶酸(如绿叶蔬菜、豆类)的食物,两者均为红细胞合成的必需原料,缺乏会影响EPO疗效。
(二)监测:定期查指标,及时调整方案
l 血常规:每1-3个月检测1次血红蛋白,确保维持在110-120g/L的目标范围,避免过高或过低;
l 铁代谢指标:每3-6个月检测1次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指导铁剂使用;
l 肾功能与电解质:每3-6个月检测1次血肌酐、尿素氮、血钾、血磷,评估肾功能状态,及时调整透析方案或药物剂量。
(三)活动: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贫血患者常因乏力而不愿活动,但长期卧床会导致肌肉萎缩、心肺功能下降,反而加重乏力。建议根据贫血程度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每次15-30分钟,每周3-5次,以“不出现明显气短、头晕”为度;若血红蛋白<80g/L,需减少活动,以休息为主,避免发生晕厥或心肺意外。
(四)避免误区:这些做法会加重病情
l 不盲目服用“补血保健品”:如阿胶、人参等,这类产品不仅无法补充EPO,部分还含较高的钾、磷,可能加重肾脏负担;
l 不自行停用EPO或铁剂:肾性贫血的治疗需要长期坚持,若因血红蛋白达标就自行停药,会导致贫血反弹,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l 不忽视高血压管理:EPO治疗可能导致血压升高,需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服用降压药,避免因高血压加重肾脏损伤和贫血。
五、核心提醒:出现这些情况,需及时就医调整方案
若肾性贫血患者出现以下表现,提示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加重,需尽快到肾内科就诊,调整治疗方案:
(一)血红蛋白持续下降或不达标
规律治疗1-2个月后,血红蛋白仍低于100g/L,或未达到110-120g/L的目标范围,需排查是否存在EPO剂量不足、铁利用障碍或未发现的出血(如消化道出血);
(二)出现“急性贫血症状”
短期内出现明显乏力加重、头晕、心慌、面色苍白,或活动后气短明显,可能提示存在急性失血(如透析通路出血、消化道溃疡出血),需紧急检查血常规,明确贫血程度并止血治疗;
(三)伴随铁过载或感染迹象
铁蛋白持续>800ng/ml,可能提示铁过载,需暂停补铁并评估器官铁负荷;若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感染症状,需及时抗感染治疗——感染会抑制EPO疗效,加剧贫血,形成“感染-贫血-免疫力下降”的恶性循环。
六、总结:肾性贫血治对是关键,找对“造血帮手”才有效
肾性贫血的核心矛盾不是“缺营养”,而是“肾脏丢了造血帮手(EPO)+毒素抑制造血+铁利用障碍”,因此治疗不能只靠食补或补铁,必须通过“补充EPO+优化铁代谢+清除毒素”的综合方案,重建造血功能。
肾性贫血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需定期监测、遵医嘱调整方案,不可急于求成或自行停药。只要科学治疗、规范管理,多数患者的血红蛋白能维持在目标范围,乏力、头晕等症状会明显改善,生活质量与肾功能预后也会显著提升——找对“造血帮手”,肾性贫血并非无法攻克的难题。
(刘鹏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肾内科 副主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