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人认为“吃保健品能护肾”,尤其肾病患者或高危人群,常盲目购买宣称“补肾”“护肾”的产品。但事实上,多数护肾保健品缺乏科学依据,部分成分还会加重肾脏代谢负担,甚至引发肾损伤。作为肾内科医生,以下从保健品与肾脏的关系、高危成分、科学护肾方式等维度,解析为何不建议盲目依赖保健品护肾。
一、保健品护肾的“误区”:缺乏科学依据,肾脏不“需要”额外“进补”
(一)肾脏本身有“自我保护机制”,无需保健品“加持”
肾脏是人体代谢与排毒器官,正常情况下,通过滤过、重吸收功能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只要肾功能正常,日常均衡饮食(如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多喝水)即可满足肾脏需求。目前尚无权威研究证实,健康人群服用护肾保健品能提升肾功能;对肾病患者而言,保健品无法修复受损肾组织,更不能替代药物治疗。
(二)“护肾”宣传多夸大,成分功效未经严格验证
多数护肾保健品宣称含“人参”“枸杞”“冬虫夏草”等成分,但这些成分的“护肾”功效多基于传统经验或体外实验,缺乏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部分产品甚至未明确标注有效成分含量,或添加未标明的西药成分(如利尿剂、激素),不仅无效,还可能干扰肾病治疗,加重病情。
二、这些保健品成分,会给肾脏“添负担”,尤其肾病患者需警惕
(一)过量矿物质:肾脏代谢“超负荷”
l 高钾成分:如部分保健品添加的香蕉提取物、钾补充剂,健康人可通过肾脏排出多余钾,但肾病患者排钾能力下降,过量摄入易引发高钾血症,导致心律失常;
l 高磷成分:如含磷丰富的螺旋藻、坚果提取物,肾病患者排磷障碍,高磷会加重肾损伤,还可能引发皮肤瘙痒、骨骼病变;
l 过量铁剂:宣称“补血护肾”的保健品常含铁,健康人过量补铁会增加肾脏铁过载风险,肾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精准补铁,盲目补充会加重肾脏代谢负担。
(二)不明植物成分:可能含“肾毒性物质”
部分保健品含未明确的中草药成分(如某些不明“补肾”草药),部分植物天然含肾毒性物质(如马兜铃酸、生物碱),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肾小管损伤、肾间质纤维化,甚至引发不可逆肾损伤。
(三)非法添加西药:隐蔽性强,风险高
少数不良商家为追求“快速见效”,在保健品中非法添加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等西药,短期内可能出现“水肿减轻”“精力改善”的假象,但长期服用会掩盖肾病症状,加速肾损伤,还可能引发血压升高、电解质紊乱等副作用。
三、科学护肾,不靠保健品,做好这4点更有效
(一)健康人群:均衡饮食+良好习惯,防患于未然
l 均衡饮食: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鱼肉),避免高盐(每日<5g)、高糖、高脂饮食;多喝水(每日1500-2000ml,根据出汗量调整),促进肾脏排毒;
l 良好习惯:避免熬夜(保证7-8小时睡眠)、戒烟限酒,减少肾脏血管损伤风险;避免滥用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不明感冒药),如需用药需遵医嘱。
(二)肾病高危人群:定期筛查,早发现早干预
糖尿病、高血压、肥胖人群是肾病高危群体,需每年查尿常规、血肌酐,监测肾功能;控制基础病(如血糖<7mmol/L、血压<130/80mmHg),避免基础病损伤肾脏。
(三)肾病患者:严格遵医嘱治疗,拒绝“偏方保健品”
l 规范用药:如慢性肾病患者需服用降压药(如ACEI/ARB类)、降糖药控制病情,不可因服用保健品擅自停药;
l 精准饮食:根据肾功能分期调整饮食,如肾功能不全者需限制蛋白、钾、磷摄入,由医生或营养师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
l 避免盲目进补:若需补充营养(如铁、维生素),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医用制剂,而非保健品。
(四)警惕“伪科学”:不盲目相信“民间偏方”“网红推荐”
拒绝“吃某保健品能治好肾病”“补肾就能护肾”等说法,若有肾脏不适(如泡沫尿、水肿、乏力),及时到肾内科就诊,通过检查明确病因,而非依赖保健品缓解症状。
四、核心提醒:保健品不能“护肾”,更不能“治病”
l 健康人群:无需购买护肾保健品,日常做好饮食与习惯管理即可;
l 肾病患者:坚决拒绝护肾保健品,避免成分加重肾损伤,严格遵医嘱治疗;
l 若已服用保健品:出现尿量异常、水肿加重、乏力等症状,及时停药并就医,排查是否因保健品引发肾损伤。
五、总结:护肾靠“科学”,而非“保健品”
肾脏的保护无需依赖保健品,健康人群靠均衡饮食与良好习惯,肾病患者靠规范治疗与精准管理。盲目购买护肾保健品,不仅浪费金钱,还可能因高危成分给肾脏“添负担”,甚至引发不可逆损伤。护肾的核心是“不折腾”——不滥用药物、不盲目进补,有问题及时就医,才是对肾脏最有效的保护。
(刘鹏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肾内科 副主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