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麻醉与镇痛技术已成为保障手术安全实施的核心环节,它如同一位隐形的守护者,既为患者解除生理上的痛苦,也为医疗团队创造稳定的手术条件。麻醉的本质是通过科学手段阻断痛觉信号传递,同时精准调控人体重要器官功能,使复杂手术在可控状态下进行。以下将从麻醉分类、术前准备、术中管理、术后恢复及注意事项五个维度,系统解析麻醉与镇痛如何为患者构建全方位的安全屏障。
麻醉的种类
麻醉主要分为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两大类,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还衍生出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等细分类型,每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适用场景和技术特点。
- 全身麻醉:通过吸入麻醉气体(如七氟烷)或静脉注射麻醉药物(如丙泊酚),使患者快速进入意识丧失状态,同时抑制痛觉传导、肌肉松弛和自主神经反射。这种方式适用于开胸手术、脑外科手术等需深度肌肉松弛和完全制动的大型手术,麻醉医生会通过气管插管维持呼吸道通畅,全程监控麻醉深度以避免术中知晓或过度抑制。
- 局部麻醉:包括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等,通过将利多卡因等局麻药物注射于手术区域神经末梢或神经干周围,可逆性阻断痛觉传导。患者在手术中保持清醒,能配合医生指令,常用于牙科治疗、皮肤肿物切除等小型手术,具有恢复快、对全身影响小的优势。
麻醉前的准备
在手术前24-48小时,麻醉医生会进行术前访视,详细询问患者既往病史(如高血压、哮喘)、手术史、用药史(尤其是抗凝药物使用情况),并进行心肺功能评估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对于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还需联合内科医生优化治疗方案,如将血压控制在160/100mmHg以下、血糖稳定在8-10mmol/L。术前禁食固体食物6-8小时、禁饮2小时的严格要求,是为了排空胃内容物,最大限度降低麻醉诱导期呕吐误吸导致吸入性肺炎的风险。
麻醉过程
手术当天,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士会建立静脉通路,麻醉医生依次实施监护连接(心电图、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麻醉诱导、维持和苏醒四个阶段。全身麻醉诱导通常采用丙泊酚联合镇痛药(如芬太尼)快速起效,局部麻醉则在超声引导下精准定位神经后注射药物。术中通过多功能监护仪实时追踪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麻醉深度监测仪(BIS)确保麻醉处于适宜范围,当出现血压波动时,会即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麻黄碱)调整,确保器官灌注稳定。
麻醉后的恢复
手术结束后,患者被转入麻醉后恢复室(PACU),由专职护士进行至少30分钟的密切观察。医护人员会通过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案(如静脉镇痛泵联合非甾体抗炎药)控制疼痛。对于出现恶心呕吐的患者,及时给予昂丹司琼等止吐药物;呼吸道分泌物较多者通过吸痰保持气道通畅。当患者达到Aldrete评分≥9分(意识、呼吸、循环、氧合、活动度五项指标达标),方可转回普通病房,门诊手术患者需在亲友陪同下离院。
麻醉与镇痛的注意事项
- 沟通:患者应主动告知麻醉医生是否存在食物药物过敏史、哮喘病史、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特殊情况,女性患者需说明是否处于妊娠期,这些信息直接影响麻醉方案的制定,例如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需避免使用磺胺类局麻药。
- 禁食禁饮:术前严格遵守"清饮料2小时、母乳4小时、配方奶6小时、固体食物8小时"的禁食指南,即使是糖尿病患者也需按规定执行,临床中因擅自进食导致手术延期的案例屡见不鲜,目的是保障麻醉诱导时的呼吸道安全。
- 术后疼痛管理:术后疼痛不仅影响舒适度,还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切口愈合延迟等并发症。患者需理解"按需镇痛"原则,当疼痛评分≥4分时及时使用镇痛药物,避免强忍疼痛导致痛觉敏化,同时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呼吸抑制、便秘)。
- 随访:术后24-78小时内麻醉医生会进行随访评估,重点关注有无头痛、神经损伤、恶心呕吐等麻醉相关并发症,尤其是椎管内麻醉患者需警惕硬膜外血肿风险征兆(下肢麻木、大小便失禁),以便早期干预处理将风险降至最低。
综上所述:通过科学的麻醉方案制定与全程精细化管理体系,麻醉与镇痛技术已能实现99.9%以上手术的安全实施率。患者术前充分准备、术中信任配合、术后规范康复构成了完整的安全链条—当医疗团队运用专业知识与先进设备构建防护网之时,请相信现代麻醉医学早已告别"一醉了之"时代,正以精准化、个体化的服务守护着每一位患者的手术安全之旅。
(任杰 开封市中医院 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