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男性不育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对精液影响

2025-08-19 16:0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男性不育作为一项全球性的重大健康议题,已成为影响家庭和谐与人口发展的关键因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15%的育龄夫妇面临生育困难,其中男性因素所致的不育占比高达40%-50%。这一问题不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还常常引发家庭关系紧张、社会压力增大等一系列连锁反应。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生活节奏紧张化以及环境污染加剧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男性生育能力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精子质量异常的发生率较半个世纪前已上升近50%。在众多可能干扰男性生殖功能的环境与营养因素中,维生素D作为一种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脂溶性维生素,其在男性生殖系统中的作用机制正逐渐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文将系统探讨男性不育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精液质量各项参数之间的内在关联,为临床诊疗提供科学参考。

维生素D是具激素特性的脂溶性维生素,天然来源有两个:一是皮肤表皮细胞在中波紫外线(UVB,波长290 - 315nm)照射下,由7 - 脱氢胆固醇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是通过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类、蛋黄等)或服用补充剂获取。在人体内,维生素D需两次羟化才具生物学活性:先在肝脏经25 - 羟化酶转化为25 - 羟基维生素D[25(OH)D],它是血液循环主要形式,也是评估机体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金标准指标;后在肾脏经1α - 羟化酶转化为活性的1,25 - 二羟基维生素D[1,25(OH)₂D]。维生素D不仅对维持骨骼矿化和钙磷代谢平衡重要,近年研究证实,它通过与细胞内维生素D受体(VDR)结合,广泛参与免疫调节等生理过程,在生殖系统发育与功能维持中的作用日益明确。 

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维生素D受体(VDR)和维生素D代谢关键酶(含1α - 羟化酶和24 - 羟化酶)在男性生殖系统多组织器官特异性表达,如睾丸间质细胞、生精小管支持细胞(Sertoli细胞)、生精细胞、附睾上皮细胞、前列腺腺泡细胞及成熟精子顶体区域。这一广泛分布提示维生素D可能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机制直接参与精子发生、成熟、获能及受精等生殖环节调控。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男性不育患者中维生素D缺乏(血清25 - 羟基维生素D<20ng/mL)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生育男性,部分研究报道比例达60% - 80%,在冬季光照不足地区或长期室内工作人群更普遍。这种高发性提示维生素D水平异常可能与精子生成障碍、精液质量下降密切关联,为探索因果关系提供重要流行病学依据。 

国内外学者开展临床研究,探讨血清25 - 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精液质量参数相关性,这些参数包括精子浓度、前向运动精子率、总活力、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精子DNA碎片指数等评估男性生育潜能的核心指标。Meta分析显示,排除年龄、吸烟、肥胖等因素后,血清25 - 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精子浓度显著正相关(r = 0.32, P < 0.01),与前向运动精子率中度相关(r = 0.28, P < 0.05),即该维生素D水平正常(30 - 100ng/mL)的男性,精液中精子数量更多、运动能力更强。机制研究表明,维生素D可能通过以下途径影响精子功能:一是调节细胞内钙离子通道活性,促进钙离子内流以增强精子运动能力;二是通过VDR调控睾丸内睾酮合成关键酶表达,影响雄激素水平;三是发挥抗氧化作用,减少活性氧对精子的损伤,降低精子DNA碎片率。 

然而,当前研究结论存在争议,部分前瞻性队列研究未证实维生素 D 水平与精液参数有显著关联。如 2022 年《Human Reproduction》一项含 1200 例健康男性的研究显示,校正生活方式等因素后,血清 25 - 羟基维生素 D 水平与精子浓度、活力等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这种结果不一致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一是不同研究的维生素 D 检测方法有差异,降低了检测结果可比性;二是样本量大小和地域差异影响统计效能;三是研究设计对混杂因素控制程度不同;四是多数研究未检测游离维生素 D 水平,而维生素 D 结合蛋白(DBP)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游离 25 - 羟基维生素 D 生物利用度。因此,目前关于维生素 D 与男性生育能力因果关系的科学共识未完全形成,亟需高质量研究验证。 

尽管维生素D与男性生殖功能具体机制待研究,但维生素D缺乏在普通人群中普遍(全球约10亿人不足),且其对整体健康重要性已证实,多数研究提示有潜在生殖益处。因此,建议男性不育患者诊疗中常规检测血清25 - 羟基维生素D水平。确诊缺乏或不足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个体化补充,先调整饮食,增加富含维生素D食物,如每周2 - 3次深海鱼类(每次100 - 150g);天气允许时,每日正午晒10 - 15分钟太阳(暴露面部、手臂皮肤)以防紫外线灼伤;若饮食和日晒效果不佳,口服维生素D3制剂,初始每日1000 - 2000IU,达标(30ng/mL以上)后改每日400 - 800IU维持。此外,有生育计划的男性,无论有无不育问题,定期监测并维持血清25 - 羟基维生素D在适宜范围(30 - 60ng/mL),或可改善精液质量、提高生育成功率,是安全有效的辅助措施。 

总之,目前,血清25 - 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男性不育患者精液质量关系的研究,因样本特征、检测方法和混杂因素控制等差异,结果存在分歧。但综合现有证据可知,维生素D作为多功能生物活性物质,对男性生殖系统结构发育和功能维持有潜在作用。其通过维生素D受体介导的基因组和非基因组效应,可能调控精子发生、成熟及受精过程。未来研究应聚焦:一是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量RCT,评估维生素D补充对精液质量和妊娠结局的影响;二是探索维生素D与其他生殖相关激素的交互作用机制;三是研究不同基因型人群对维生素D补充的反应差异,实现精准营养干预。这些成果将为男性不育防治提供临床指导,推动生殖医学精准诊疗发展。 

(刘晓银 郸城县中医院 妇产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