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影像报告,看到“肺结节”“肝内阴影”“乳腺低回声结节”等字样,很多人会瞬间慌神:“这是不是癌症前兆?要不要马上手术?”作为影像科医生,每天都要解答类似的疑问。其实报告上的异常描述不等于癌症,很多时候只是良性病变,盲目焦虑反而可能影响健康。
先说说最常见的肺结节。体检做CT时,不少人会查出肺结节,但90%以上的肺结节是良性的,可能是炎症留下的疤痕、良性肿瘤或结核球。判断结节是否危险,主要看这几个指标:大小上,直径小于5毫米的结节几乎都是良性,超过8毫米的结节才需要警惕;形态上,边缘光滑、规则的结节多为良性,边缘模糊、有毛刺、胸膜牵拉的结节,恶性风险较高;密度上,纯磨玻璃结节恶性概率相对低,混杂磨玻璃结节风险稍高。如果查出肺结节,医生通常会建议定期复查(3-6个月查一次CT),观察结节是否变大、形态是否变化,而不是直接手术。
再看乳腺结节。超声或钼靶检查后,报告上常出现“低回声结节”“BI-RADS分类”,很多女性会担心是乳腺癌。其实BI-RADS分类是判断结节良恶性的关键:1类是正常乳腺,2类是明确良性结节(如乳腺增生、囊肿),3类是大概率良性(恶性风险小于2%),这三类通常只需定期复查;4类又分4A(恶性风险2%-10%)、4B(10%-50%)、4C(50%-95%),5类是高度怀疑恶性(风险大于95%),4类和5类才需要进一步做穿刺活检,明确诊断。很多乳腺结节是良性的,比如乳腺纤维瘤,即便需要治疗,也多是微创手术,恢复快、创伤小,不用过度恐慌。
还有大家关心的肝内阴影。肝内阴影可能是肝囊肿、肝血管瘤、肝内胆管结石等良性病变,真正是肝癌的比例很低。比如肝囊肿就是肝脏里的“小水泡”,只要直径小于5厘米,没有压迫症状,定期复查即可;肝血管瘤是血管异常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通常不会恶变,也无需特殊处理。只有当阴影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同时伴有肝功能异常、乙肝或丙肝病史时,才需要进一步检查(如增强CT、MRI)排除肝癌。
拿到影像报告后,正确的做法是:先看报告结论,重点关注是否有“建议进一步检查”“请结合临床”等提示;然后及时把报告带给临床医生,结合症状、病史综合判断,不要自己对着报告查资料“对号入座”。很多时候,“观察随访”就是对良性病变最好的处理方式,盲目焦虑或过度治疗,反而会给身体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薛冰冰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影像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