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毒检测:从“经验用药”到“精准治疗”的跨越
儿童呼吸道感染中,病毒是主要病原体。研究显示,我国5岁以下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病毒检出率高达50%-80%,其中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鼻病毒等最为常见。不同病毒的治疗方案差异显著:
流感病毒:需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奥司他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呼吸道合胞病毒: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滥用抗生素可能加重病情;
腺病毒:重症病例需警惕角膜结膜炎、脑炎等并发症。
若未明确病原体,医生可能仅凭经验用药,导致抗生素滥用、病程延长甚至并发症风险增加。病毒检测通过“锁定”病原体,为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二、这5类情况必须做病毒检测!
1. 急诊及住院患儿:快速识别传染源,阻断院内传播
根据《儿童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核酸检测专家共识》,以下情况需首选多重核酸检测(可同时检测甲流、乙流、RSV、腺病毒等6-13种病毒):
有急诊适应症的患儿:如高热惊厥、呼吸窘迫、血氧饱和度<92%;
住院期间新发呼吸道感染:需排除院内交叉感染;
慢性病急性恶化:如先天性心脏病、血液病患儿合并发热;
危重症患儿:如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2. 门诊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区分病毒与细菌,避免抗生素滥用
下呼吸道感染(如支气管炎、肺炎)中,病毒与细菌症状相似,但治疗原则截然不同。以下情况建议检测:
咳嗽>7天无好转:警惕腺病毒、百日咳杆菌感染;
胸片提示肺间质病变:RSV、偏肺病毒更易引起间质性肺炎;
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或降低:提示病毒感染可能性大(细菌性感染通常白细胞升高)。
3. 特殊人群:基础疾病患儿需更精准管理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化疗患儿、器官移植后儿童,病毒感染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
心肺基础疾病患儿:如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病,病毒感染易诱发心衰或呼吸衰竭;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RSV感染可能导致呼吸暂停,需早期干预。
4. 流感高发季:抗原阴性但症状典型者
流感抗原检测快速但灵敏度较低(约50%-70%),在病程早期(发热1-2小时内)或后期可能漏诊。若患儿符合以下情况,需通过核酸检测确诊:
突发高热(≥38.5℃)伴肌肉酸痛;
家庭或学校有流感确诊病例;
抗原检测阴性但症状持续加重。
5. 流行病学监测:为公共卫生防控提供依据
在流感、新冠等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病毒检测可帮助追踪病毒变异、评估疫苗效果。例如,2023年我国南方地区腺病毒肺炎暴发,通过核酸检测及时识别病原,指导了区域性防控策略。
三、检测方法怎么选?
核酸检测(金标准):灵敏度高(可检出500拷贝/ml病毒),2.5小时出结果,适合急诊和重症患儿;
抗原检测:快速(15分钟出结果)但灵敏度低,适合门诊筛查;
抗体检测:需采集血液,IgM阳性提示近期感染,但无法区分现症感染与既往感染。
家长须知:
标本采集需规范:咽拭子需触及咽后壁,痰液需咳出深部分泌物;
送检时间要及时:室温下不超过6小时,4℃冷藏不超过48小时;
结果解读需结合临床:核酸检测阳性可能反映现症感染、潜伏感染或无症状排毒,需由医生综合判断。
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检测,是精准医疗的“导航仪”。当孩子出现反复发热、咳嗽迁延不愈或病情迅速加重时,家长应主动要求病毒检测,避免“经验用药”带来的风险。同时,日常预防不可忽视:勤洗手、戴口罩、接种流感疫苗,才能为孩子筑牢呼吸道健康的防线。
(苗红利 孟州市妇幼保健院 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