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把“铁”请回家——缺铁性贫血的全方位饮食与医疗指南

2025-05-23 12:3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铁为何如此重要

铁是血红蛋白的核心原料,负责把氧气从肺“快递”到全身。一旦铁储量告急,血红蛋白产量下降,红细胞携氧能力减弱,人就会出现乏力、头晕、心悸、面色苍白等典型表现。长期缺铁还会影响儿童智力发育、降低成人免疫力,可谓“小元素,大影响”。

二、缺铁的三大环节

1.摄入不足:饮食中含铁食物比例低,或长期偏食、节食。

2.吸收受阻:胃酸不足、胃肠道术后、慢性腹泻、长期服用抑酸药或钙剂,都会让铁“过门而不入”。

3.丢失过多:女性月经过多、消化道慢性失血(如溃疡、息肉)及频繁献血,都会把好不容易补进来的铁“带走”。

三、先诊断再谈补

若出现可疑症状,先做血常规+血清铁蛋白检测。血红蛋白降低、平均红细胞体积缩小、血清铁蛋白下降,即可初步锁定缺铁性贫血。接下来还要寻找失血源头:女性查妇科超声、男性和绝经后女性需做胃肠镜,以免漏诊肿瘤或溃疡。

四、饮食补铁:把“铁”吃进身体

1.动物性食物优先

血红素铁存在于红肉、禽类、鱼虾、动物血及肝脏中,吸收率高达15%~35%,且不受膳食中植酸、多酚的干扰。

2.植物性食物做补充

黑木耳、紫菜、豆类、芝麻、绿叶菜虽含非血红素铁,吸收率仅2%~10%,但胜在数量多、搭配灵活。

3.搭配“助攻”与“拦路虎”

维生素C可把三价铁还原成更易吸收的二价铁,建议同餐食用新鲜果蔬。咖啡、浓茶、高钙食品、全麦谷物中的植酸则抑制铁吸收,应与富铁餐错开1~2小时。

4.烹饪小技巧

使用铁制炊具可增加少量溶出铁;肉类与富含维生素C的食材同炒、同炖,能提升铁生物利用率。

五、药物补铁:让“铁”直达仓库

口服铁剂是首选,空腹服用吸收好,但胃肠道反应明显者可改为餐后或分次服用。服药期间避免同时服用抑酸药、钙片。若口服不耐受、失血速度快或胃肠道吸收障碍,可改为静脉铁剂,由医生计算总缺铁量后分次输注。一般治疗4~8周血红蛋白可望恢复正常,但为补足储存铁,需继续口服3~6个月。

六、特殊人群重点关注

•婴幼儿:4~6月龄后体内储备铁消耗殆尽,需及时添加强化铁米粉。

•孕期及哺乳期:铁需求成倍增长,常规产检即开始补铁,必要时提高剂量。

•老年人:警惕消化道隐匿出血,补铁前必须明确病因,防止“补了白补”。

•素食者:通过豆类+全谷物+坚果组合提高非血红素铁摄入,必要时在专业指导下补充铁剂。

七、疗效监测与误区提醒

治疗2周复查网织红细胞,4周复查血红蛋白,以评估疗效。若指标无提升,需考虑诊断是否正确、服药是否规律或仍有持续失血。常见误区包括:

•只喝红糖水、吃红枣就能补血——含铁量低,远不足以纠正贫血;

•血红蛋白正常就停药——储存铁尚未补足,易复发;

•自行加大剂量——铁过量会损伤肝脏、心脏,甚至促发感染。

八、生活方式小结

保持规律三餐、足量优质蛋白,戒烟限酒,避免长期熬夜和过度节食。女性记录月经周期,发现经量增多及时就诊。慢性病患者定期复查,发现贫血早干预。

结语

缺铁性贫血虽常见,却并非“小问题”。通过科学饮食把“铁”请进餐桌,在专业指导下精准用药,就能让红细胞重新满载氧气,为身体这部“发动机”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陈胜梅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血液内科 副主任医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