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感冒后出现心跳快、胸口闷?警惕病毒性心肌炎找上门

2025-03-10 13:5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感冒多被视为“小毛病”,多数人会以休息、对症处理应对,但部分人群感冒后可能出现心跳加快、胸口发闷等不适,这并非感冒的“正常后续反应”,而是可能提示病毒性心肌炎的信号。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感染后引发的心肌炎症,若延误识别与处理,可能影响心脏功能,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心脏问题。作为心血管内科护师,以下从病毒性心肌炎的关联机制、典型表现、应对原则及预防要点展开说明,帮助大众科学识别与应对。

一、感冒与病毒性心肌炎的关联:病毒“偷袭”心脏是关键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其中以柯萨奇病毒为主。感冒时,病毒先侵袭呼吸道黏膜,引发鼻塞、咽痛、咳嗽等症状;若机体免疫力较弱,病毒可通过血液循环扩散至心脏,直接损伤心肌细胞,或引发机体免疫反应,间接破坏心肌组织,导致心肌炎症。这种“病毒扩散”并非必然发生,与病毒毒力、个体免疫状态相关——免疫力低下人群(如儿童、青少年、老年人、过度劳累者)感染后,病毒更易突破免疫防线,侵袭心脏引发炎症。

二、病毒性心肌炎的5个典型表现,感冒后需重点关注

感冒后若出现以下表现,需警惕病毒性心肌炎,避免误判为“感冒未愈”:

(一)心跳异常:加快、紊乱或“漏跳”

安静状态下心跳明显加快(成人每分钟超过100次,儿童超过120次),或心跳节奏紊乱(感觉心跳忽快忽慢、强弱不一),部分人会出现“漏跳感”(感觉心脏突然停顿一下)。这种心跳异常与感冒本身引发的“轻微心跳加快”不同,前者多持续存在,休息后无明显缓解,且可能伴随心慌、心悸。

(二)胸口不适:闷胀、隐痛或压迫感

出现胸口发闷、憋胀,或胸骨后、心前区隐痛(非尖锐刺痛),疼痛程度较轻但持续时间较长(数分钟至数小时),活动后症状加重,休息后缓解不明显。部分人描述为“胸口像压了东西”,与感冒可能引发的“胸闷”不同——后者多伴随咳嗽、鼻塞,缓解鼻塞后胸闷减轻,而病毒性心肌炎的胸闷与呼吸道症状无直接关联。

(三)全身症状:乏力、气短与“恢复慢”

感冒症状(如发热、咽痛)缓解后,仍持续存在明显乏力(如日常活动后即感疲惫)、气短(走路、爬楼梯时呼吸急促),或感冒整体恢复周期明显延长(超过1周仍无好转)。这种“感冒后持续不适”,是身体提示心肌可能受损的信号,需警惕。

(四)其他伴随症状:头晕、水肿或食欲下降

部分患者会出现头晕(因心跳异常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下肢轻微水肿(按压脚踝后出现凹陷,提示心脏功能受影响)、食欲下降(胃肠道供血不足或心功能异常引发),这些症状虽不特异,但叠加感冒后心跳快、胸闷,需进一步排查。

(五)症状加重:活动后明显恶化

日常活动(如起身、走路)后,上述心跳快、胸闷、乏力症状明显加重,甚至出现被迫停止活动的情况,而感冒引发的不适多不会因轻微活动出现显著恶化,这是区分两者的重要特征。

三、出现疑似症状:3个核心应对步骤,避免延误

感冒后若出现上述疑似表现,需按以下步骤处理,降低病情进展风险:

(一)立即“休息制动”,减少心脏负担

停止一切体力活动(如跑步、家务、工作),保证绝对休息,避免久坐、站立或走动,选择卧床或半卧位休息。此时心肌处于炎症状态,活动会增加心脏耗氧量,加重心肌损伤;休息可减少心脏负担,为心肌修复创造条件,避免病情从“轻度炎症”进展为“重症心肌炎”。

(二)及时“就医检查”,明确诊断

尽快到心血管内科就诊,通过以下检查明确病情:

l 基础检查:心电图(排查心跳异常、心肌缺血)、心肌酶谱(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若升高提示心肌受损)、血常规(判断病毒感染是否持续);

l 进一步检查:若基础检查异常,可能需做心脏超声(评估心脏大小、功能)、病毒抗体检测(明确致病病毒类型),必要时进行心肌活检(确诊金标准)。

切忌因“症状不严重”或“觉得是感冒后遗症”拖延就医,早期诊断与干预是避免心肌炎加重的关键。

(三)规范“治疗与监测”,保护心脏功能

确诊后需严格遵医嘱治疗,核心措施包括:

l 抗病毒与抗炎:根据病情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需明确病毒类型后使用)、抗炎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用于重症患者),抑制病毒复制与心肌炎症;

l 对症支持:若心跳过快,使用控制心率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若出现心功能不全,使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减轻心脏负荷;

l 病情监测:治疗期间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肌酶谱、心脏超声,观察心肌恢复情况;密切监测体温、心率、血压,记录每日尿量(评估心功能),若出现症状加重(如胸闷加剧、水肿加重),需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四、日常预防:4个要点,降低感冒后心肌炎风险

病毒性心肌炎的预防核心是“减少病毒感染机会+增强机体免疫力”,具体可通过以下4点实现:

(一)感冒期间“充分休息”,避免硬扛

感冒后不要“带病工作”或坚持运动,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劳累,让机体免疫力集中对抗病毒,减少病毒扩散至心脏的可能;感冒症状明显时(如发热、乏力),及时服用对症药物(如退热药、止咳药),缓解症状的同时,为身体恢复创造条件。

(二)增强“免疫力”,减少病毒侵袭

日常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长期熬夜;均衡饮食,增加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鱼肉)、维生素(如新鲜蔬果)摄入;适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增强机体抗病毒能力;流感高发季节(冬春季),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必要时佩戴口罩,减少病毒感染机会。

(三)感冒后“观察身体信号”,不忽视异常

感冒期间及感冒好转后1-2周内,留意自身是否出现心跳快、胸闷、乏力等不适,尤其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人群,需更加关注身体变化,出现异常及时排查,避免因“轻视”延误病情。

(四)避免“滥用药物”,减少心肌刺激

感冒时不要自行服用成分复杂的“复方感冒药”,尤其避免过量使用含咖啡因、伪麻黄碱的药物(可能加快心率,刺激心肌);用药前咨询医生或药师,选择对心脏刺激小的药物,避免药物与病毒协同损伤心肌。

五、核心提醒:这些情况需紧急就医,不可延误

若感冒后出现以下表现,提示可能为重症病毒性心肌炎,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前往医院急诊处理:

1.心跳异常加重:出现心跳每分钟超过130次或低于50次,或伴随晕厥、意识模糊;

2.胸口剧痛与呼吸困难:出现剧烈胸痛(持续不缓解)、端坐呼吸(无法躺下,只能坐着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

3.全身症状恶化:高热持续不退、血压下降(收缩压低于90mmHg)、四肢冰凉,提示病情已影响循环功能,需紧急干预。

六、总结:感冒后“心跳快、胸闷”别轻视,早识别早应对

感冒虽常见,但后续出现的心跳快、胸口闷并非“小事”,可能是病毒性心肌炎的预警。核心在于“不忽视、不拖延”——感冒后关注身体异常信号,出现疑似症状立即休息、及时就医,确诊后规范治疗,日常做好免疫力提升与感冒期间的护理,才能有效降低病毒性心肌炎的风险,保护心脏健康。

需明确的是,多数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若早期干预,预后良好,心脏功能可逐步恢复;但若延误处理,可能发展为慢性心肌炎、心力衰竭,影响长期生活质量。重视感冒后的“异常信号”,是守护心脏健康的重要一步。

(代雪辉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河医院区心血管内科五病区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