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是冠心病患者常见的急性症状,表现为胸部压榨样疼痛、憋闷感,常伴随肩背部放射痛、出汗、乏力等不适。若发作时处理不当,可能延误病情,甚至诱发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以下从心绞痛发作的识别、应急处理要点、后续护理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解析如何科学应对心绞痛发作,为患者争取救治时间。
一、先辨明:心绞痛发作的4个典型表现,别与“胃痛、背痛”混淆
心绞痛发作有明确的特征,需与普通肌肉酸痛、胃肠道不适区分,避免误判延误处理:
(一)疼痛部位与性质:多在“胸部中央”,呈“压榨样”不适
疼痛多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性质以“压榨感、紧缩感、窒息感”为主,部分患者描述为“胸口像被石头压着”“喘不上气”,而非尖锐刺痛或隐痛,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少数患者会出现上腹部不适,易被误认为胃痛。
(二)发作诱因:多与“劳累、情绪、寒冷”相关
心绞痛多在特定诱因下发作,如体力活动(快走、爬楼梯、提重物)、情绪激动(紧张、愤怒、兴奋)、寒冷刺激(突然受凉、冬季外出)、饱餐后(尤其进食油腻食物后),少数患者在休息或夜间也会发作(称为“静息型心绞痛”),提示病情可能更严重。发作通常在诱因出现后数分钟内发生,而非诱因消失后延迟出现。
(三)持续时间:多为“3-5分钟”,不超过15分钟
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为3-5分钟,若及时休息或含服急救药物,症状可在数分钟内缓解;若疼痛持续超过15分钟,且休息、服药后无缓解,需警惕急性心肌梗死,此时已不属于单纯心绞痛,需立即就医。这一特征可与“心肌梗死”(疼痛持续超过20分钟)、“神经痛”(疼痛短暂或持续数小时)区分。
(四)缓解方式:休息或含服药物后快速缓解
心绞痛发作后,立即停止活动、原地休息,多数患者的症状会在3-5分钟内减轻;若休息后缓解不明显,含服硝酸甘油(1片,舌下含服)后1-2分钟内,疼痛通常会明显缓解。这是心绞痛与其他胸部疼痛的核心区别——如胃痛多需服用胃药缓解,神经痛休息后缓解缓慢,且对硝酸甘油无反应。
二、心绞痛发作时,牢记5个“应急要点”,一步都不能错
心绞痛发作时,正确的应急处理能快速缓解症状、降低风险,需严格遵循以下5个步骤:
(一)立即“停下活动,就地休息”,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发作瞬间,无论正在进行何种活动(如走路、爬楼、做家务、工作),都需立即停止,原地坐下或躺下休息,保持身体放松,避免站立或走动。此时心脏因缺血,继续活动会增加心脏耗氧量,加重心肌缺血,导致疼痛加剧或持续时间延长;坐下或躺下时,身体耗氧量降低,能减轻心脏负担,为心肌争取更多血液供应。
(二)保持“情绪平稳,呼吸顺畅”,避免过度紧张
部分患者发作时会因疼痛产生焦虑、恐惧情绪,进而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此时需尽量保持冷静,避免大声呼救或过度挣扎,可通过缓慢深呼吸(吸气4秒、呼气6秒)调整呼吸节奏,让身体处于放松状态;若身边有家人或他人,可轻声告知“心绞痛发作,需要休息”,避免因情绪波动加剧病情。
(三)及时“含服急救药物”,把握最佳用药时机
若随身携带急救药物,需按以下方法使用,快速缓解症状:
l 硝酸甘油片:这是心绞痛发作的首选急救药,取1片(0.5mg)放在舌下含服,不要吞咽(舌下黏膜吸收快,1-2分钟起效),含服后可轻轻闭上嘴巴,促进药物吸收;若5分钟后症状未缓解,可再含服1片,最多可连续含服3片(共1.5mg),若3片后仍无缓解,需警惕心肌梗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l 速效救心丸:若无法使用硝酸甘油(如对硝酸甘油过敏、低血压患者),可服用速效救心丸,每次含服10-15粒,舌下含服,5分钟后未缓解可再含服1次,同样最多服用2次。
l 用药注意:含服硝酸甘油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痛、面部潮红、头晕等轻微反应,多为药物扩张血管所致,无需紧张,休息后可缓解;低血压、青光眼患者禁用硝酸甘油,需提前告知医生,更换其他急救药物。硝酸甘油片需避光保存,最好每3个月更换。
(四)“解开束缚,保持环境通风”,减少身体负担
发作时若穿着紧身衣物(如紧身衣、领带、腰带),需立即解开领口、腰带或拉链,保持胸部、腹部放松,避免衣物束缚影响呼吸或血液循环;同时打开身边的窗户、门,保持通风,确保空气流通,避免因缺氧加重胸闷、憋气症状,尤其在密闭空间(如电梯、车内)发作时,通风措施更为重要。
(五)“记录发作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症状缓解后,需及时记录心绞痛发作的关键信息,包括:发作时间(具体到分钟)、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如是否在运动后、情绪激动时)、疼痛部位与性质、缓解方式(如休息后缓解或含服药物后缓解)、是否含服药物及剂量。这些信息能帮助医生判断病情严重程度,调整治疗方案(如是否需要增加药物剂量、调整用药种类),避免后续发作时处理不当。
三、后续处理:发作缓解后,做好3件事,预防再次发作
心绞痛发作缓解后,并非“万事大吉”,需通过以下3件事降低复发风险,避免病情进展:
(一)及时“就医评估”,明确病情严重程度
无论症状是否缓解,都需在1-2天内到心血管内科就诊,通过检查明确病因与病情:
l 基础检查:包括心电图(发作时心电图多有缺血改变,缓解后可能恢复正常,必要时需做运动负荷心电图)、心肌酶谱(排除心肌梗死)、血压、血脂、血糖检测(评估危险因素);
l 进一步检查:若病情反复,可能需要做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或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判断是否需要支架植入或手术治疗。
切忌因“症状缓解”而忽视就医,心绞痛频繁发作可能提示冠状动脉狭窄加重,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
(二)严格“遵医嘱服药”,不擅自调整剂量或停药
心绞痛患者需长期服用药物控制病情,预防发作,核心药物包括:
l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避免冠状动脉堵塞;
l 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可降低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斑块破裂风险;
l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可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少心脏耗氧量,预防心绞痛发作;
l 硝酸酯类药物:如单硝酸异山梨酯,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用于预防心绞痛发作(非急救时使用)。
需严格按医嘱服药,不要因“感觉好转”擅自停药或减量,也不要自行增加药物剂量,避免药物副作用(如阿司匹林可能引起胃肠道出血,他汀类药物可能影响肝功能)。
(三)调整“生活方式”,减少诱发因素
日常生活中需通过细节调整,降低心绞痛发作频率,具体包括:
l 控制体力活动强度:避免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每次运动时间不超过30分钟,每周3-5次,运动强度以“不出现胸闷、胸痛”为宜;
l 管理情绪与压力:避免情绪激动、紧张、焦虑,通过听音乐、冥想、与家人沟通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情绪稳定;
l 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高盐(每日<5g)、高脂(少吃油炸食品、肥肉)、高糖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如菠菜、芹菜)、水果(如苹果、香蕉)、粗粮(如燕麦、玉米),每餐七八分饱,避免餐后立即活动;
l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必须严格戒烟;饮酒需限量,男性每日饮酒量(酒精)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避免空腹饮酒或过量饮酒。
四、核心提醒:出现这些情况,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若心绞痛发作时伴随以下表现,提示病情严重,可能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需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等待救援期间不要随意移动:
(一)疼痛持续时间长,药物无法缓解
疼痛持续超过15分钟,含服3片硝酸甘油或2次速效救心丸后仍无缓解,且疼痛程度逐渐加重,伴随大汗淋漓、面色苍白,需警惕心肌梗死;
(二)出现“全身症状”,提示病情恶化
除胸痛外,伴随呼吸困难、端坐呼吸(无法躺下,只能坐着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急性左心衰竭表现),或出现意识模糊、晕厥,需立即急救;
(三)首次发作或发作频率突然增加
若为第一次发生心绞痛,或近期发作频率明显增加(如以前每周发作1次,现在每天发作多次),即使症状缓解,也需立即就医,排除病情进展的可能。
五、总结:心绞痛发作不可怕,科学应对是关键
心绞痛发作虽来势汹汹,但只要牢记“立即休息、平稳情绪、及时用药、后续就医”的应急逻辑,就能快速缓解症状,降低风险。核心在于“不慌、不乱、不错过最佳处理时机”——发作时按步骤做好应急措施,缓解后及时就医评估,长期坚持药物治疗与健康生活方式,才能有效预防再次发作,控制病情进展。
需明确的是,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信号”,提示冠状动脉存在狭窄,不可因症状缓解而忽视。只有重视每一次发作,科学管理病情,才能保护心脏功能,避免发展为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维持良好的生活质量。
(代雪辉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河医院区心血管内科五病区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