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心源性晕厥发作前,身体可能会给这些“提示”,别忽略

2023-11-06 18:2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晕厥不是简单的“突然晕倒”,而是身体因脑部短暂缺血缺氧出现的意识丧失,其中“心源性晕厥”因与心脏功能异常相关,若未及时识别和干预,可能伴随严重风险。从心血管内科护士的临床护理经验来看,心源性晕厥发作前,身体往往会提前释放一系列“预警信号”——这些信号常被误认为“疲劳”“低血糖”而忽略。下面从信号分类、易忽视细节、应对方式、高危人群管理四个方面,梳理心源性晕厥发作前的身体提示,帮助大家全面识别、科学应对。

一、心源性晕厥发作前,这些“全身不适信号”要警惕

心源性晕厥的核心是心脏泵血功能突然下降,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发作前全身器官会因缺血出现连锁反应,常见以下几类信号:

(一)“胸闷、胸痛”:心脏供血不足的早期预警

发作前数分钟到数十分钟,部分人会出现胸部不适:

l 胸闷感:像“胸口压了块石头”,呼吸时胸口发紧,无法深呼吸,活动(走路、爬楼梯)时更明显,休息后短暂缓解却易复发;

l 胸痛表现:多为胸骨后或左胸部隐痛、钝痛,偶尔有“压榨感”,不随咳嗽、翻身加重(区别于肌肉拉伤的刺痛),持续3-5分钟,不超15分钟;

l 伴随细节:可能同时感觉“心跳变重”(能摸到胸口心跳)或“心跳变乱”(忽快忽慢),是心脏泵血异常的间接表现。

(二)“头晕、眼前发黑”:脑部缺血的直接信号

脑部对缺血最敏感,心源性晕厥前,脑部供血减少会先出现:

l 头晕特点:不是“天旋地转”的眩晕(多为耳石症、颈椎病引起),而是“昏沉感”“头重脚轻”,比熬夜起身昏晕更重,且不随闭眼、休息快速缓解;

l 眼前发黑:视野逐渐变窄(像过隧道),或出现“黑影”“灰蒙感”,严重时短暂“看不见”,通常在头晕后1-2分钟出现,不干预很快会进展为意识丧失;

l 站立相关:多在站立时(起身、久站后)出现,坐下或躺下后减轻,因站立时血液需克服重力流向脑部,心脏泵血不足时缺血更明显。

(三)“乏力、出冷汗”:自主神经紊乱的伴随表现

心脏功能异常会激活自主神经系统,引发应激反应:

l 乏力感:突然“全身没力气”,手脚沉重,无法正常握物或走路(如拿不稳杯子、需扶墙),与“疲劳”不同,休息后不缓解甚至加重;

l 出冷汗:额头、手心、后背突然冒“冷汗”(皮肤凉、汗液黏),非运动或天气热导致的“热汗”,可能伴随皮肤苍白(脸色、嘴唇无血色),是身体调节血压的代偿反应;

l 恶心感:部分人出现轻微恶心、胃部不适,偶尔想呕吐却无呕吐物,不随进食、服药缓解,与自主神经刺激胃肠道有关。

二、易被误判的“局部异常信号”,别当成“小毛病”

除全身不适,心源性晕厥前还可能出现局部异常,因症状轻微或与常见疾病相似,容易被忽视:

(一)“心跳异常”:别当成“紧张”或“运动后反应”

心脏泵血异常直接表现为心跳节律、速度改变:

l 心跳过快:安静时(如坐着休息)突然“心跳快、跳得慌”,摸脉搏每分钟超100次(正常成人静息心率60-100次/分),持续超1分钟,不随深呼吸、放松缓解;

l 心跳过慢:静息时脉搏每分钟低于50次,伴随“心跳有力但缓慢”的感觉,可能同时“眼前发黑”,是心跳过慢致泵血不足;

l 心跳紊乱:感觉心跳“不规律”(漏跳、乱跳),摸脉搏时节奏忽快忽慢或有“停顿感”,可能是心律失常(如房颤、室性早搏),是心源性晕厥的重要诱因。

(二)“手脚发凉、麻木”:末梢循环缺血的细节提示

心脏泵血不足时,血液优先供应重要器官,末梢(手脚)供血减少:

l 手脚发凉:双手、双脚温度明显低于身体其他部位,温暖环境中仍“手脚冰”,触摸无暖意,与“受凉”不同,搓手、跺脚也难快速回暖;

l 轻微麻木:手指、脚趾有“发麻感”“刺痛感”(像蚂蚁爬),但无“无力”(如无法弯曲手指),也不蔓延到手臂、腿部,是末梢神经缺血的早期表现,多在手脚发凉后出现。

(三)“呼吸急促、气短”:别误认为“哮喘”或“肺部问题”

心脏泵血不足致肺部血液回流受阻,出现呼吸异常:

l 气短表现:平静时(如看电视、吃饭)突然“呼吸不够用”,需频繁深呼吸或呼吸频率加快(每分钟超20次),不随开窗通风、吸氧快速缓解;

l 活动加重:轻微活动(走路、爬楼梯)后气短明显加重,需停下喘气,与哮喘的“喘息、喉鸣”不同,不伴随咳嗽、咳痰,哮喘药物无效;

l 平卧不适:躺下后气短加重,需坐起或垫高枕头才能呼吸顺畅,因平卧时肺部血液回流增加,心脏负担加重,泵血不足更明显。

三、出现提示信号时,正确的“应急应对步骤”

若发现自己或他人出现上述信号,需按以下步骤处理,避免进展为意识丧失:

(一)立即“停止活动,调整姿势”:减少脑部缺血

l 停止当前动作:走路、工作、运动时立即停下,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l 调整姿势:尽快坐(有靠背的椅子)或躺(安全环境中),躺下时可垫高腿部(如垫枕头),帮助血液回流脑部;

l 避免突然起身:症状缓解前不站立、走动,需移动时缓慢且扶稳定物体(墙、桌子)。

(二)“监测基础指标”:初步判断情况

l 摸脉搏:食指、中指摸手腕桡动脉,感受心跳速度(每分钟次数)和节律(是否规律),过快(>100次/分)、过慢(<50次/分)或紊乱,需警惕心源性问题;

l 测血压(有条件时):家用血压计测量,收缩压低于90mmHg(正常90-139mmHg),或比平时降超30mmHg,提示血压低与泵血不足相关;

l 观察意识:注意是否“反应迟钝”“说话含糊”,出现则脑部缺血加重,需立即求助。

(三)“及时求助,避免独处”:防止意外

l 呼叫他人:身边有人时告知“身体不舒服,可能要晕倒”,让他人看护,避免跌倒无人帮助;

l 拨打急救电话:症状持续不缓解(如头晕、眼前发黑超5分钟)或伴胸痛、心跳异常,立即打120,说明“胸闷、头晕、眼前发黑,怀疑心脏问题”;

l 携带病史资料:有心脏病史或服心脏相关药物者,提前准备病历、药物清单,方便医生快速了解病情。

四、高危人群的“日常预防管理”,减少发作风险

有心脏基础疾病、老年人、长期服特定药物者,是心源性晕厥高危群体,日常需做好预防:

(一)“控制基础疾病”:从源头降低风险

l 定期复诊: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衰患者,按医嘱定期到心血管内科复诊,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血压,及时调整药物(降压药、抗凝药等);

l 规范用药:不自行停、减或换心脏相关药物(如漏服降压药致血压波动),服药不适(头晕、乏力)及时咨询医生,不擅自调整;

l 监测指标:高血压患者每天固定时间测血压(晨起、睡前),心律失常患者用家用心电图机监测心跳,记录异常情况(如心跳过快时间、伴随症状),复诊时提供给医生。

(二)“调整生活习惯”:减少心脏负担

l 避免“体位快速变化”:起床遵循“三部曲”——躺30秒→坐30秒→站30秒,避免突然起身致血压波动;久蹲、久坐后起身缓慢,扶物体辅助;

l 控制活动强度:避剧烈运动(快跑、高强度健身),选温和方式(散步、太极拳),每次不超30分钟,运动前热身,不适(头晕、胸闷)立即停;

l 合理饮食与饮水:避免过饱(每餐7-8分饱),减高盐、高脂食物(腌制品、油炸食品),防血压、血脂异常加重心脏负担;每天喝1500-2000毫升温水,避脱水(血容量减少加重泵血不足)。

(三)“避免诱发因素”:减少信号出现概率

l 远离“过度劳累”:避熬夜(每天7-8小时睡眠)、连续工作超4小时,每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让心脏休息;

l 避突然情绪激动(吵架、紧张、兴奋):情绪波动致心跳快、血压高,加重心脏负担,可通过深呼吸、听音乐调节;

l 避免“高温、缺氧环境”:炎热天气(夏季中午)少外出,避密闭缺氧环境(拥挤地铁、无通风房间),高温、缺氧增加心脏耗氧量,诱发泵血不足。

五、需要“立即就医”的情况,别拖延

出现以下情况,提示可能有严重心脏问题,即使晕厥未发作,也需及时到心血管内科就诊:

l 一周内出现2次及以上“头晕、眼前发黑”“胸闷、心跳异常”;

l 信号出现时伴“胸痛加重”(超15分钟)、“呼吸困难”(无法平躺)、“肢体无力”(一侧手脚无法活动);

l 有心脏病史,且提示信号比以往更频繁、严重(如以往头晕休息缓解,现在不缓解);

l 首次出现提示信号,且年龄超60岁,或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

就医后,医生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血液检查(心肌酶、电解质)等,明确心脏功能,排查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问题,制定针对性方案(药物调整、介入治疗等),避免进展为心源性晕厥或更严重心脏事件(心梗、猝死)。

心源性晕厥的“提示信号”是身体对心脏异常的“求救”,不能靠“忍一忍”忽视。作为心血管内科护士,希望大家认识这些信号,高危人群做好日常监测和预防,出现异常及时应对、就医。早期识别、科学干预,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保护心脏健康。

(代雪辉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内科一病区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