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科常被称作“幕后英雄”,可一旦血液离开冰箱、滴进血管,它就像一支特种兵小分队,既要完成携氧、止血、补蛋白的战斗任务,也可能因身份识别错误而闹出“乌龙”。这些“乌龙”统称输血不良反应。了解它们的特征与处置流程,就是给患者再筑一道生命防线。下面用问答形式,拆解输血不良反应的“侦察与拆弹”全过程。
一、输血不良反应有哪些“面孔”?
按发生时间与免疫机制,可粗分四大家族:
1.急性免疫性:ABO不合溶血、过敏性休克、TRALI(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A-GVHD(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
2.急性非免疫性: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低体温、枸橼酸中毒、空气栓塞。
3.迟发性免疫性:迟发性溶血、输血后紫癜、免疫抑制。
4.迟发性非免疫性:铁过载、感染窗口期病原体(病毒、寄生虫)。
二、如何快速“侦察”?
1.症状红线:发热>1℃、寒战、腰背酸痛、胸闷气促、血压骤降、皮肤潮红或荨麻疹、酱油色尿、出血倾向等。
2.时间红线:
•0–15 min:多为过敏、急性溶血、TRALI。
•15–120 min: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
•1–14 d:迟发性溶血、输血后紫癜。
3.床边三步查:
①立即停血,换生理盐水维持通路;
②核对血袋、腕带、配血单;
③观察尿色、呼吸、血压、体温,记录输血滴速与时间。
三、实验室“拆弹”流程
1.必送项目:
•血袋余血、患者抗凝血、尿液标本。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重复交叉配血、血培养。
2.扩展项目:
•TRALI:检测HLA/HNA抗体、胸部影像。
•细菌污染:血袋革兰染色+培养。
•枸橼酸中毒:血气钙离子。
3.报告时限:
•急性反应:30 min口头预警,2 h书面报告。
•迟发反应:24 h内填报《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卡》。
四、对症“拆弹”口诀
1.停:立即停止输血,保留静脉通路。
2.查:核查身份、血袋、配血记录。
3.抽:抽取患者血、尿、血袋余血送检。
4.治:
•过敏:苯海拉明+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
•溶血:扩容利尿、碱化尿液、输注相容血;
•TRALI:吸氧、呼气末正压通气、限制液体;
•细菌污染:广谱抗生素+升压药+ICU支持;
•循环超负荷:高坐体位、利尿、氧疗。
5.报:按《临床用血管理办法》逐级上报输血科与医务科。
五、预防永远优于补救
1.患者端:
•完整提供既往输血史、妊娠史、过敏史。
•签署《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2.医护端:
•严格“三查八对”,双人床边核对。
•使用滤白、辐照、洗涤等去白细胞或灭活淋巴细胞技术,降低TA-GVHD与免疫抑制风险。
•对多次输血或妊娠>3次患者,提前做不规则抗体筛查。
3.血库端:
•推广电子交叉配血,减少人为差错。
•建立血型基因分型库,解决疑难配型。
•完善冷链监测,确保血液2–6℃恒温运输。
六、输血科的新盾牌
随着分子诊断、病原体灭活、床旁快速配血仪的引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已降至千分之一以下,但“零风险”尚未实现。患者、护士、医生、输血科必须结成“四方同盟”:患者提供真实信息,护士守好最后一道核对关,医生掌握指征与监测要点,输血科做好血液安全“守门员”。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滴血液都成为生命的礼物,而非意外的导火索。
(刘欣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输血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