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在挽救生命、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输血并非绝对安全,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
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是较为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通常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内出现。患者体温可升高1℃以上,同时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这种反应可能是由致热源,如细菌碎片、蛋白质代谢产物等,或是免疫反应引起。当出现发热反应时,应先减慢输血速度,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变化。若症状轻微,可继续观察;若症状严重,如寒战剧烈、体温持续升高,则需立即停止输血,并遵医嘱给予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以及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
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差异较大。轻者表现为皮肤瘙痒、出现荨麻疹;重者则可能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甚至过敏性休克。过敏反应的发生与受血者的过敏体质、输入血液中的异体蛋白等因素有关。对于轻度过敏反应,可减慢输血速度,并遵医嘱给予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以缓解症状。若过敏反应严重,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情况,必须立即停止输血,迅速进行抗过敏治疗,如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确保患者呼吸正常。
溶血反应
溶血反应是最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之一,多因血型不匹配、输入了变质血液等原因导致。患者可出现心悸、呼吸困难、寒战高热、腰背剧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休克和急性肾衰竭。一旦怀疑发生溶血反应,必须立刻停止输血,维持静脉通路,以便后续治疗。同时,进行抗休克治疗,如补充血容量、应用升压药物等,保护肾功能,如碱化尿液、应用利尿剂等,以促进血红蛋白的排出,减少对肾脏的损害。此外,还需积极防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应用肝素等抗凝药物,防止血栓形成和器官功能衰竭。
循环超负荷
短时间内大量输血可引发循环超负荷,这种情况尤其容易发生在老年人、儿童或心功能不全者身上。患者表现为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等。当出现循环超负荷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输血,让患者取端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同时,给予患者吸氧,提高血氧饱和度。遵医嘱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促进尿液排出,减轻心脏负荷;使用强心剂,如西地兰,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从而缓解症状。
输血过程注意事项
为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输血前必须严格核对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等信息,确保输血安全。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状态,包括面色、呼吸、脉搏等。一旦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应准确记录症状出现的时间、表现等,并按照规程及时处理。同时,保存好输血相关的物品和资料,如血袋、输血记录单等,以便后续调查和分析。根据不良反应的情况,医生还需及时调整后续的输血方案,如更换血液制品、调整输血速度等。
总之,输血虽然能挽救生命,但也可能带来不良反应。了解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方法,严格遵守输血操作规程,做好输血后的日常护理,对于保障输血安全、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李小燕 濮阳市中心血站 体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