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是临床抢救危重患者、治疗血液疾病及手术保障的重要手段,但作为一种异体物质输入,输血可能引发急性或迟发性不良反应。为保障患者安全,医疗机构要求输血结束后血袋需留存至少24小时,并持续观察患者反应。
一、不良反应监测:24小时是“黄金窗口期”
输血不良反应可分为即发型(输血中或输血后24小时内)和迟发型(输血后数天至数月),其中24小时内是风险集中期,需重点监测以下三类反应:
1.急性溶血反应
发生机制:因ABO血型误配或Rh血型不合,导致输入红细胞被患者抗体破坏,引发血红蛋白尿、寒战、腰痛等症状;
观察重点:输血后15分钟至2小时内需密切监测患者体温、血压及尿液颜色,若出现酱油色尿或黄疸需立即停输并启动急救;
血袋作用:留存血袋可检测剩余血液血型、抗体效价及红细胞形态,辅助确认溶血原因。
2.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发生机制:多因白细胞抗体或致热原引发,表现为寒战、高热(体温≥38℃);
观察重点:输血后1小时内需每15分钟测量体温,发热患者需保留血袋进行细菌培养及白细胞抗体检测;
血袋作用:若血袋中培养出细菌,可证实污染来源,指导后续抗感染治疗。
3.过敏反应
发生机制:患者对血浆蛋白或添加剂(如防腐剂)过敏,轻者出现皮疹、瘙痒,重者引发喉头水肿、休克;
观察重点:输血后30分钟内需观察皮肤及呼吸状况,若出现呼吸困难需立即停药并保留血袋检测过敏原;
血袋作用:残留血样可检测IgE抗体水平,辅助过敏原鉴定。
此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输血后1-6小时)及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输血后1-6小时)也需在24小时内重点监测,留存血袋可为病原体检测、抗体筛查提供直接证据。
二、质量追溯
1.问题血液“溯源”
检测项目:留存血袋需进行细菌培养、血型复核、抗体筛查及红细胞形态检测;
案例验证:2022年某三甲医院发现一例输血后发热患者,通过血袋细菌培养确认血液被表皮葡萄球菌污染,追查至采血环节消毒流程缺陷,及时整改避免后续事故。
2.责任界定“依据”
法律要求: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输血后血袋需保留24小时并记录处置情况;
纠纷处理:若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血袋检测结果可作为医疗事故鉴定核心证据。例如,某患者输血后出现溶血反应,血袋检测显示ABO血型误配,直接证实采血或配血环节失误,为后续责任认定提供关键支持。
三、操作规范
1.血袋留存要求
保存条件:血袋需置于2-8℃专用冰箱,避免阳光直射及剧烈震动;
标识管理:血袋需粘贴患者姓名、住院号、血型、输血时间及护士签名,确保信息可追溯;
保存时限:一般留存24小时,特殊病例(如免疫抑制患者)需延长至72小时。
2.患者观察要点
一级监测(输血后15分钟内):每5分钟测量生命体征,观察有无寒战、皮疹;
二级监测(输血后1-2小时):每30分钟测量生命体征,检查穿刺部位有无渗血;
三级监测(输血后2-24小时):每小时测量体温,询问有无腰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记录要求:护士需在护理记录单上详细记录输血时间、剂量、不良反应症状及处理措施,并与血袋编号关联。
随着技术进步,未来血袋管理将更加精准高效,但“留存-观察-处置”的核心逻辑不会改变——每一次谨慎的留存,都是对生命的郑重承诺。
(李小燕 濮阳市中心血站 体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