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起风了?揭秘皮肤上的“红疹风暴”——荨麻疹全解析

2023-05-14 09:3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当皮肤突然泛起大小不一的红色风团,伴随着难以忍受的瘙痒,仿佛一阵“风”过皮肤,这便是荨麻疹的典型表现。这种来去如风的皮肤病,医学上称为“风疹块”,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免疫机制和诱发因素,远非简单的“过敏”所能概括。

风团与血管性水肿:皮肤上的短暂风暴

荨麻疹的典型表现为风团——红色或苍白的隆起性皮损,通常伴有剧烈瘙痒。这些风团的特点是“游走性”:单个皮损通常在24小时内自行消退,不留痕迹,但新的皮损可能在其他部位接连出现。约半数患者同时经历血管性水肿,更深层次的肿胀,影响皮肤深层组织,尤其好发于眼周、口唇部位,偶尔波及咽喉区域,可能构成需要紧急医疗处理的危重状况。

肥大细胞:风暴中心的启动者

荨麻疹的本质是皮肤肥大细胞活化并释放一系列炎症介质。组胺作为最主要的介质,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导致风团形成和瘙痒感。但除此之外,白三烯、前列腺素、细胞因子等也参与其中,共同构成复杂的炎症网络。

免疫与非免疫:多种激活途径

肥大细胞可通过免疫或非免疫机制激活:IgE介导的过敏反应是最经典的途径,但许多病例并非通过此途径;自身免疫性荨麻疹患者体内存在针对IgE或IgE受体的自身抗体,直接激活肥大细胞;物理性刺激如压力、冷、热、振动等可通过非免疫方式直接激活肥大细胞;甚至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也能直接促使炎症介质释放。

急性与慢性:持续时间决定分类

根据病程,荨麻疹分为急性(<6周)和慢性(≥6周)。急性荨麻疹常与感染、食物过敏、药物反应相关;而慢性荨麻疹更多与自身免疫机制、慢性隐匿性感染或物理因素相关,约半数慢性病例存在自身免疫背景。

诱因探寻:寻找个体化风暴触发器

常见诱发因素包括:感染(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均可诱发);食物(海鲜、坚果、蛋奶等常见致敏食物);药物(抗生素、止痛药等);物理因素(压力、寒冷、热、日光、水等);吸入物(花粉、尘螨等);系统性疾病(甲状腺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诊断挑战:从病史到激发试验

详细病史是诊断的关键:记录风团形态、持续时间、发作频率、伴随症状;排查可能的诱因和加重因素;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IgE、自身抗体等;必要时进行激发试验(如冰块试验诊断寒冷性荨麻疹)。

阶梯治疗:控制风暴的策略

现代治疗采用阶梯式方案:第二代抗组胺药作为一线治疗,常规剂量无效时可增加至4倍标准剂量;加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或第一代抗组胺药(夜间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用于难治性病例;生物制剂如奥马珠单抗(抗IgE单抗)对自身免疫性荨麻疹显示显著疗效。

生活方式管理:减少风暴频率

避免已知诱发因素;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皮肤刺激;使用温和无香料的护肤产品;冷敷或使用止痒洗剂缓解症状;记录发作日记帮助识别潜在诱因。

急诊警示:识别危险信号

当荨麻疹伴随以下症状时需立即就医:呼吸困难或喘息;嘴唇、舌头或喉咙肿胀;头晕、晕厥或低血压;恶心呕吐或腹痛。这些可能预示过敏性休克或严重血管性水肿,需要紧急肾上腺素治疗。

荨麻疹虽通常不危及生命,但显著影响生活质量。理解其复杂机制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随着靶向治疗的发展,即使最难治的慢性荨麻疹也能得到有效控制。当皮肤再次“起风”时,请记住:这阵风终将过去,而科学管理能帮助您度过这场风暴。

(郑亚南 方城县人民医院 皮肤科 副主任医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