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皮肤娇嫩得像花瓣,但有时会突然冒出成片的“红疙瘩”,痒得孩子直抓挠——这很可能是小儿荨麻疹在作怪。它像皮肤的“小敏感”,用红肿和瘙痒发出警报。别慌!这篇科普带您读懂它的来龙去脉,学会科学应对。
一、荨麻疹的“信号”:皮肤在说什么?
荨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之一,俗称“风疙瘩”。它的典型表现是:
风团:皮肤上突然出现红色或苍白色肿块,像被蚊子叮咬后的鼓包,边界清晰,按压后褪色。
瘙痒:孩子忍不住抓挠,甚至影响睡眠和情绪。
游走性:风团“来去如风”,可能上午在腿上,下午转移到胳膊。
短暂性:单个风团通常在24小时内消退,但可能反复发作。
注意!若同时出现 嘴唇肿胀、呼吸困难、腹痛呕吐,可能是严重过敏反应(血管性水肿),需立即就医!
二、为什么孩子的皮肤会“敏感”?
荨麻疹的本质是 免疫系统的“误判”:当孩子接触某些物质(过敏原或物理刺激),免疫系统过度反应,释放大量组胺,导致皮肤血管扩张、渗出,形成风团和瘙痒。
常见“敏感触发器”:
1. 感染(儿童最常见):感冒、扁桃体炎等病毒或细菌感染。
2. 食物:牛奶、鸡蛋、海鲜、坚果、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色素)。
3. 物理刺激:冷风、暴晒、出汗、摩擦(书包肩带、紧身衣)。
4. 蚊虫叮咬:蜜蜂、蚊子、螨虫的唾液或毒液。
5. 药物:抗生素(如青霉素)、退烧药(如布洛芬)。
关键点:约50%的急性荨麻疹找不到明确诱因,可能与孩子免疫系统暂时“失衡”有关。
三、家庭护理:给“小敏感”降温
第一步:紧急止痒
冷敷:用毛巾包裹冰袋敷在风团处(每次5-10分钟),收缩血管,缓解瘙痒。
剪短指甲:避免抓破皮肤引发感染,小宝宝可戴棉质手套。
第二步:安全用药
抗组胺药:医生常开具西替利嗪(6个月以上)或氯雷他定(2岁以上),可快速缓解症状。
外用炉甘石洗剂:摇匀后涂抹,帮助收敛止痒(避开眼周和破损皮肤)。
禁忌提醒:
不要自行涂抹“止痒膏”(可能含激素或刺激成分)。
若无感染证据,切勿滥用抗生素!
四、预防复发:让皮肤“脱敏”的四大法则
法则1:做过敏“侦探”
记录“过敏日记”:每天记录孩子饮食、活动、接触物品,锁定可疑诱因。
分阶段排查:急性期暂停高风险食物(如海鲜、坚果),缓解期逐步试吃观察。
法则2:打造“低敏”环境
防螨:床单每周用55℃热水清洗,毛绒玩具定期冷冻除螨。
避刺激:选择无香精洗衣液,洗澡水温37℃以下,避免用力搓擦。
防晒防寒:日光性荨麻疹用物理防晒霜(含氧化锌),寒冷性荨麻疹外出戴好围巾手套。
法则3:肠道健康是基石
补充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LGG)等菌株可调节过敏体质。
多吃膳食纤维:苹果、燕麦、西兰花等促进肠道菌群平衡。
法则4:增强皮肤“防御力”
保湿修护:每天全身涂抹低敏保湿霜(如丝塔芙),强化皮肤屏障。
适度运动:游泳、散步等温和运动提升免疫力,避免剧烈运动诱发“胆碱能性荨麻疹”。
五、家长最关心的Q&A
1. 会传染吗?
不会!荨麻疹是免疫反应,无需隔离孩子。
2. 需要忌口所有“发物”吗?
不!除非明确过敏,盲目忌口可能导致营养不良。急性期暂停高风险食物即可。
3. 反复发作会变成慢性吗?
儿童多为急性(病程<6周),慢性荨麻疹仅占10%,多数随年龄增长自愈。
4. 能打疫苗吗?
发作期建议暂缓,缓解后无禁忌,但接种后需密切观察48小时。
结语:与“小敏感”和平相处
小儿荨麻疹是免疫系统成长中的“小插曲”。家长无需过度焦虑,科学护理+耐心观察是关键。记住:大多数孩子的“风疙瘩”会随着体质增强逐渐消失。您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温暖的陪伴,和皮肤一起慢慢“长大”。
(金玉蓉/董红梅 云南省曲靖中心医院 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