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皮肤出现红斑、丘疹、瘙痒难忍,大多数人第一时间会归咎于“过敏”。然而,临床上最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疾病——湿疹,其本质远非“过敏”二字所能概括。这是一种由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免疫异常反应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疾病,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其真相。
皮肤屏障:第一道防线的崩溃
健康皮肤依靠角质层的“砖墙结构”守护人体——角质细胞如“砖块”,细胞间脂质像“水泥”,共同形成保护屏障。湿疹患者的首要问题正是这堵“墙”出现了裂缝。
基因缺陷导致丝聚蛋白合成不足,是许多湿疹患者的根源问题。丝聚蛋白不仅帮助维持皮肤屏障完整性,其降解产物还是天然保湿因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这道物理屏障受损后,外界刺激物、过敏原和微生物更容易穿透皮肤,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
免疫失衡:过度反应的防御系统
湿疹的免疫机制涉及多条通路异常:2型免疫反应过度活跃,产生大量白细胞介素(IL)-4、IL-13和IL-31等细胞因子。IL-4和IL-13促进B细胞产生IgE(即使没有明确过敏原,约80%湿疹患者血清IgE水平升高);IL-31则是引起瘙痒的关键因子,而搔抓行为进一步破坏皮肤屏障,形成“瘙痒-搔抓”恶性循环。
环境因素:现代生活的挑战
现代生活方式可能加剧湿疹发生:过度清洁洗去皮肤天然油脂,破坏微生物屏障;硬水中的矿物质可能刺激皮肤;温差过大和低湿度环境加速水分流失;甚至饮食结构的改变也被认为与湿疹发病率上升有关。
微生物组:看不见的生态系统
皮肤表面存在着一个复杂的微生物生态系统。湿疹患者皮肤常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增加,而有益菌如表皮葡萄球菌减少。这种菌群失调不仅加重炎症反应,还可能进一步破坏皮肤屏障功能。
过敏:结果而非原因
值得强调的是,对于多数湿疹患者而言,过敏是屏障受损后继发的现象,而非疾病初因。外界过敏原通过受损的皮肤屏障进入体内,引发免疫反应,导致IgE介导的过敏。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湿疹患者会逐渐发展出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特应性综合征——这一过程被称为“特应性行军”。
全面管理:打破恶性循环
基于对湿疹本质的重新认识,现代治疗理念已经从单纯的抗炎抗过敏转向全面修复:
屏障修复是基石:坚持使用含神经酰胺、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的模拟皮肤脂质配方保湿剂,不仅缓解干燥,更能帮助恢复屏障功能。
抗炎治疗控制症状:局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和皮质类固醇仍需要按医嘱规范使用,控制急性炎症。
打破瘙痒-搔抓循环:冷敷、止痒药物和行为干预有助于减少搔抓,防止屏障进一步破坏。
微生物管理:稀释漂白浴疗法可减少皮肤金黄色葡萄球菌载量,改善中度至重度湿疹。
环境调节:使用加湿器维持室内湿度在50%-60%,选择纯棉透气衣物,避免物理刺激。
湿疹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其治疗目标不是“根治”而是达到并维持控制。通过理解疾病的多因素本质,患者可以更好地配合医生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减少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当皮肤再次拉响“红痒警报”时,请记住:这不仅仅是过敏问题,而是皮肤屏障发出的求救信号。只有从修复屏障入手,才能真正打破湿疹的恶性循环,恢复皮肤的健康与舒适。
(郑亚南 方城县人民医院 皮肤科 副主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