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又称AML-M3(FAB分型),由于M3的名称被许多老师给它起了个“小三”的绰号。M3是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中最特别的,因为它特别凶险,常常合并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若不及时治疗病人常于半年内死亡。

患者男性,46岁,以“消化道出血”收入院,入院后常规检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37.2×109/L,HGB96g/L,PLT
32×109/L,Neu%66.5,Mon%24.4,仪器报警提示“未成熟细胞”,值班老师立即推片镜检如下图:
镜检结果提示:胞体大小不一,胞核多为圆形或类圆形,部分核型不规则,染色质细致且核仁明显,胞质内颗粒增多,可见Auer小体。值班老师立即发出报告,并给临床医生沟通,患者粘膜有多个出血点,考虑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可能性大,与家属沟通,快速进行骨髓推片和流式细胞学检查,最终确诊APL(高危),转上级医院经过一段治疗,截止目前恢复良好。
一、M3病理简介: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其特点是骨髓及其他造血组织中有大量早期细胞无限制增生,而正常细胞的制造被明显抑制,病因仍不完全清楚,病毒可能是主要致病因子,但也有许多其他因素如放射、化学毒物、药物等。
二、M3的典型表现:常常合并DIC、凝血功能异常、皮肤淤青、粘膜出血、感染等,血分析多数表现为贫血伴血小板减少,血涂片检查以异常早幼粒细胞为主。
三、异常早幼粒细胞特征:胞体大小不一,可见瘤状突起,胞质丰富,常含有丰富的紫红色颗粒,棒状小体多见,形似柴捆,我们称为柴捆细胞,核染色质细致,可见核仁。
四、发病机制:APL发病机制极其复杂,大量研究表明,APL的发生与染色体异常密切相关,特别是第15号染色体与17号染色体的易位是主要原因之一。这种染色体易位会导致特定的基因融合,进而引发细胞增殖失控和分化障碍,最终形成白血病。
五、治疗方法和愈后:APL的治疗方法包括化疗和靶向治疗。主要药物有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这些药物通过降解融合蛋白使早幼粒细胞分化和凋亡,从而实现靶向治疗。
(文中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申方方 确山县人民医院 感染防控科 主管技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