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消化道肿瘤的早期信号与防治要点

2025-02-27 12:3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消化道肿瘤,包括食管癌、胃癌、肠癌等多个类型,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前列的恶性肿瘤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统计,仅2020年全球消化道肿瘤新发病例就超过500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的近30%。早期发现和治疗消化道肿瘤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临床数据显示,早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10%。以下将系统介绍消化道肿瘤的早期信号与科学防治要点。

 早期信号

1. 消化不良:长期反复发作的消化不良症状,如持续性食欲不振、餐后饱胀感明显加重、无明显诱因的恶心呕吐(尤其晨起或空腹时)、嗳气反酸频率增加等,且常规胃药治疗效果不佳或症状反复出现,可能是消化道肿瘤的早期预警信号。这种消化不良通常与进食量不成正比,部分患者还会伴随上腹部隐痛或烧灼感。

2. 体重下降:在未刻意改变饮食结构或增加运动量的情况下,短期内(如3个月内)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明显下降(通常超过原体重的5%),同时伴随身体乏力、精神萎靡等症状。这种体重减轻往往是进行性的,即使增加食量也难以逆转,是消化道肿瘤常见的全身表现之一。

3. 吞咽困难:食管癌患者早期常感到吞咽固体食物时有轻微阻碍感或异物感,症状时轻时重,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发展为吞咽半流质甚至流质食物也感到困难。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胸骨后闷胀、隐痛或牵拉感,尤其在吞咽动作时明显,这些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咽炎"或"食管炎"而延误诊治。

4. 腹痛和腹部不适: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的腹部疼痛或不适感,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刺痛或痉挛性疼痛,部位多位于上腹部、脐周或下腹部。胃癌患者疼痛常与进食相关,胃溃疡样疼痛(餐后痛)或十二指肠溃疡样疼痛(空腹痛);肠癌患者则可能伴随排便习惯改变的腹痛,疼痛程度和频率会逐渐加重,部分患者可触及腹部肿块。

5. 排便习惯改变:无明显诱因出现排便习惯的持续性改变,如原本规律的排便变为长期便秘或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大便形状发生明显变化,如变细、变扁或呈现不规则形状;排便次数异常增多或减少,部分直肠癌患者还会伴有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或肛门坠胀感,这些都是肠道肿瘤的典型早期表现。

6. 贫血:长期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慌气短、活动耐力下降等症状,血常规检查显示血红蛋白水平持续降低,且补充铁剂治疗效果不佳。这种贫血往往与消化道慢性失血有关,肿瘤表面糜烂、溃疡导致持续少量出血,长期积累引发贫血。

7. 黑便或血便:消化道出血是消化道肿瘤的重要信号,当出血量较少且出血部位较高(如胃、十二指肠)时,血液经过消化液作用后会使大便呈现黑色或柏油样(黑便),质地黏稠且带有光泽;当出血部位较低(如结肠、直肠)或出血量较大时,则表现为大便表面带鲜血或便后滴血(血便)。出现黑便或血便时应立即就医检查,切勿简单认为是"痔疮"而忽视。

 防治要点

1. 健康饮食:坚持均衡饮食原则,每日摄入足量新鲜蔬菜水果(建议不少于500克),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全谷物、豆类、薯类);限制红肉(猪牛羊肉)摄入每周不超过500克,避免食用加工肉类(如香肠、腊肉、火腿等);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摄入,避免食用霉变、腌制、熏烤食品;养成规律进餐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节食,注意饮食卫生,减少幽门螺杆菌感染风险。

2. 戒烟限酒:烟草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如尼古丁、焦油、亚硝胺等),可直接损伤消化道黏膜并促进肿瘤发生,吸烟者患食管癌、胃癌、肠癌的风险分别是不吸烟者的3-5倍;长期大量饮酒(尤其是高度白酒)会刺激消化道黏膜,引发慢性炎症并增加肿瘤风险,建议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最好完全戒酒。

3. 定期体检:建议40岁以上普通人群每1-2年进行一次消化道健康体检;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慢性消化道疾病史(如胃溃疡、萎缩性胃炎、肠息肉等)、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的高危人群,应从40岁开始每年进行一次专项检查,包括胃镜、肠镜、肿瘤标志物检测等;对于已经发现的癌前病变(如胃黏膜异型增生、肠腺瘤性息肉),应遵医嘱定期复查和及时治疗,防止病变进展。

4. 了解家族史:消化道肿瘤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有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患消化道肿瘤的人群,其发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3倍;如果家族中有2名以上亲属患消化道肿瘤或亲属发病年龄较轻(小于50岁),则属于高危家族史,这类人群应更早开始筛查(建议提前至35岁)并增加检查频率,同时注意改善共同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

5. 及时就医:一旦出现上述早期信号,应尽快到正规医院消化内科就诊,进行专业检查明确诊断。常用检查包括胃镜(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并取活检)、肠镜(发现肠道病变的金标准)、消化道钡餐造影、腹部CT/MRI、肿瘤标志物检测(如CEA、CA19-9、CA72-4等)等。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消化道肿瘤疗效的关键,切忌因症状"不严重"或"时好时坏"而拖延就医。

6. 疫苗接种:针对与消化道肿瘤密切相关的致病病毒进行疫苗接种,是重要的一级预防措施。研究证实,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食管癌、口腔癌等消化道肿瘤密切相关,接种HPV疫苗可有效降低相关肿瘤发病风险;此外,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对于Hp阳性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根除治疗,以降低胃癌发生风险。

7.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每天进行适量运动(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助于促进消化道蠕动和代谢废物排出;学会科学减压,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精神因素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消化道功能);保证充足睡眠(每日7-8小时),避免熬夜,维持身体正常免疫功能;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BMI 18.5-23.9),避免肥胖(肥胖是肠癌等消化道肿瘤的危险因素)。

 结语

消化道肿瘤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至关重要。公众应主动学习消化道肿瘤防治知识,提高对早期信号的识别能力,摒弃"小病拖、大病扛"的错误观念。通过坚持健康饮食、戒烟限酒、规律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定期进行针对性体检筛查,积极处理癌前病变,就能有效降低消化道肿瘤的发病风险。让我们共同关注消化道健康,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自己和家人构筑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

(高红果 南阳张仲景医院 肿瘤内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